然而,在民間團體公布的18縣市能源政策評比,宜蘭縣卻高居全台第四名。這是為什麼?
說起宜蘭的挑戰,不能不提2006年開通的國道五號,自從雪山隧道通車,每年觀光人潮從278萬人次飆升至近800萬人次,等於10年內暴增近三倍。
為搶食觀光商機,過去五年宜蘭新增的民宿跟旅館近500家,建造中的房間還有5000間。
對此,縣府針對前25名的服務業用電大戶,辦理多次耗能診斷,媒合ESCO(能源服務業)改善能耗,不然當地老百姓省再多,也抵不過一棟又一棟的新設觀光旅館。此外,縣府也對境內683間寺廟推廣節能照明,號召近百間響應,每年減少80萬度用電,算是另闢蹊徑的節能創意。
地熱發電潛力是核四兩倍多
宜蘭縣環保局長陳登欽坦言,由於觀光人潮持續成長,宜蘭很難在短期內降低耗能,「但能源政策不是一、兩年的事,長期做下去,效果就會出來。」
代表環團評論縣市能源政策表現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瀚觀察,宜蘭雖然沒有強大行政資源,卻懂得按照自身條件規劃綠能藍圖,有機會成為「小而美」的轉型範例。
來到緊鄰蘭陽溪的三星鄉紅柴林,一身黃色雨衣的中油探採事業部工程師王崇興,頂著大雨依舊難掩興奮地說,經過大半年努力,當天鑽井終於打到地底2200公尺,可讓學者進行評估。
這裡是宜蘭嘗試開發地熱灘頭堡。據能源國家型計畫研究,宜蘭地熱蘊藏發電量超過6GW(兆瓦),是核四(2.7GW)兩倍多。儘管新北市蘊藏地熱更多,但多位於無法開發的國家公園,導致宜蘭被不少專家稱為「台灣最後的地熱希望」。
事實上,台灣曾在1981年啟動首座地熱電廠(清水),成為全球第14個有能力開採地熱的國家。可惜後來因發電效率下降,加上能源政策轉向,電廠只好在1993年停擺。殊不知經過20多年,同處太平洋火山地帶的南洋鄰國菲律賓,已爬上全球第二大的地熱發電國。
盼2025年重啟台灣地熱夢
好不容易五年前,宜蘭縣找上科技部合作,才得以重啟台灣地熱夢。若一切順利,將由市府成立官股公司負責初期實驗,條件成熟後再委託(ROT)民間營運,呼應新政府2025年地熱發電160MW的綠能願景。
不過近來有議員質疑,開採地熱不一定成功,後續發電效率也是未知數,既然如此,何不直接把預算發給縣民就好?
陳登欽解釋,地方政府除確保公共能源不被過度私有化,也應排除投資障礙,善用民間能量加速能源轉型,否則能源不夠了,空有再多地熱也幫不上忙。
長年在海外執行鑽井任務的王崇興感嘆,台灣地熱中斷近20年,已落後國際甚多,殊不知能源技術不斷進步,政府擬定政策應有長遠規劃,才能提升民間參與意願,「否則不讓人家去試的話,怎麼知道會不會成功?」
【宜蘭縣】
人口:約45.8萬人(全台第14)
面積:2143平方公里(全台第8)
節電表現:增加153萬度電(並未成功節電)
環團評比能源政策:全台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