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攤創新:台北市三水市場

70年魚丸店變潮店 裝潢時尚買氣更旺

70年魚丸店變潮店 裝潢時尚買氣更旺
作者:陳承璋
攝影:蘇義傑
日期:2017-12-29

一邊是金黃炸物,一邊是各式魚丸羹類,豪邁鋪在攤位架上;門頂上,拉幾條白色布條,再罩上三盞有質感的溫暖黃燈,彷彿替架上的炸牛蒡、炸排骨、炸鰻魚打上蘋果光,看起來令人垂涎。

位在龍山寺三水市場裡的大豐魚丸店,是一間有70年歷史的老攤,自2015年12月經翻修後,店鋪外觀煥然一新,與周遭的老攤相比,毫無老店陳舊的氣息,生意因此又更加興隆。推動改變的是今年43歲的魚丸店第三代鄭靖騰。不少老饕都知道,這間魚丸店是三水市場名店,長年來生意長紅,過年期間,更是做到手軟。從小就開始幫忙做生意的鄭靖騰回憶從前,每到過年就像做噩夢一樣,幫忙洗花枝、洋蔥,從清晨4、5點開始,一直不停的做到晚上8、9點。

生意這麼好,是因為阿公原是南部人,當時北部很少人賣南部魚丸,比起台北魚丸的清脆,南部魚丸較軟糯,口味特殊,所以從1948年在龍山寺兜售魚丸後,一直生意興隆。1982年搬進三水市場。數十年來隨著消費者口味喜好,大豐魚丸陸續新增羹類、炸物等,目前約有40餘種。

老店翻新 第三代接班躍躍欲試

鄭靖騰是家中老么,由於大哥對賣吃的沒興趣,13年前父親過世後,由他接班,身為年輕的一輩,當然有企圖想把店鋪弄得有生色,因此對店鋪改造一直抱興趣。他回憶,過去曾在店門口掛上木製匾額,還用竹子裝飾門面,想讓攤子不一樣。

此外,他也力圖改變自家食材品質。父親那輩,魚丸沒賣完,就包起來冰在冰箱隔天再賣。但冰過的魚丸,品質難免較差,自他接手後,每天食材都定量,賣完就收攤。他也請教老師傅,怎麼讓魚丸更好吃,「我爸過世後,我才驚覺很多東西都沒學好,幸好師傅願意無私教我,才能做到今天。」

好比花枝羹或魚丸,外頭賣的大部分都是機器擀的,大豐的都是手工捏製,花枝羹一早就要洗花枝、打漿,再由人工一條條慢慢捏扎實,每條平均耗時5秒鐘,人力有限,只能限量。有心改變的他,2015年碰上東風。居家品牌IKEA(宜家家居)有意挑幾個攤商,結合水越設計,幫三水街的老攤翻新。

70年魚丸店變潮店 裝潢時尚買氣更旺_img_1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客人驚嘆:東西變好吃了

市場攤商聽到有人要幫忙免費改裝,起初很多人搶著報名,但說明會後,跑的跑、反對的反對。因為攤商都已做了幾十年,突然有個設計師來指指點點,東西擺哪、怎麼擺都要管,怎可能接受?

鄭靖騰眼看沒人報名,他索性與另兩個攤商成了第一波示範攤,這時其他攤商都看衰他,甚至懷疑是不是生意不好,才要改?就連母親也對改裝看法保守,認為攤上拉白布條像靈堂,牆面刷黑不吉利。

然而,他的堅持果然是對的,改造後生意馬上變好。「有一位常來市場的客人,每次都不買炸物,改造完後竟然買了!我就問為什麼?他說,感覺變好吃就買了,」鄭靖騰才驚訝,原來罩幾個暖燈就有那麼好的效果。爾後,笑他的攤販,也拉下臉來跟他詢問,裝潢是怎麼做的?2017年中旬,台北市市場處與水越設計,又有一波改裝輔導,攤商一改過去態度,搶著要讓店鋪變好看,好招來更多生意。現在走進三水市場,可以見到不少攤子別有特色,處處驚喜。

關鍵字:地方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趕走髒亂植入文創風 吸引文青朝聖打卡
菜市場搬進百貨公司 逛商場順便買菜回家
陳承璋

陳承璋

遠見編輯部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