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在最新《幸福城市指數》中衝上全球第8名,成為亞洲第三幸福城市,超越東京與紐約。究竟這座城市做對了什麼?由英國「生活品質研究院」分析全球200座城市生活品質,根據82項指標評比,台北在「城市治理」「交通移動性」「環境品質」三大面向名列全球前五。但幸福背後也藏著代價:肥胖率高達50%、學費負擔沉重、空氣品質仍未達標。台北自去年第46名的銀牌組晉升至今年第8名的金牌組,到底成為一座幸福城市,需要符合哪些指標?台北做對了什麼呢?
《幸福城市指數》(Happy City Index)由英國倫敦的「生活品質研究院」(Institute for Quality of Life)主導,透過來自全球超過150位研究人員,針對教育創新、治理透明度、健康福祉、交通能動性、環境永續與經濟商業等六大面向進行評比。這些面向進一步拆解為82項具體指標,試圖量化一座城市對居民幸福感的實際貢獻。
與傳統GDP或消費力等硬性經濟指標不同,該指數強調「結構性治理能力」與「可持續生活條件」,例如教育可及性、社會包容政策、綠地覆蓋率、公共交通可靠度等具體成果。這種設計強調政府角色,不僅要創造經濟機會,更須確保市民的日常生活安全、有尊嚴且可預期。
以今年總分第一的哥本哈根為例,其高分來自於「都市規劃一體化」「綠能系統普及」「社會福利可近性」等關鍵指標;而同列金牌組的台北,則憑藉環境政策與治理透明度擠進全球前十。
在這樣的架構下,幸福不再是主觀感受,而是一種可被治理、可被衡量、也可被提升的城市品質指標。
圖/Photo by Miltiadis Fragkidis on Unsplash
在2025年《幸福城市指數》中,台北總分為936分,在全球200座城市中排名第8,成功晉升金牌組。根據官方網站資料,台北在六大面向中以「治理透明度」「交通能動性」與「環境永續」表現最為突出,成為此次排名大幅上升的主因。
首先,在治理透明度(Governance)項目中,台北獲得210分(滿分250),排名全球第。該指標衡量城市在開放資料、公共決策參與、政府效率與反貪腐等方面的表現。台北市政府多年推動智慧城市政策與資訊透明平台,例如「台北開放資料平台」與「市政儀表板」,不僅提供市民即時資訊,也強化政府問責機制,成為亞太地區治理創新的範例。
其次,在交通能動性(Mobility & Transportation)方面,台北得分131分(滿分150),位居全球第3。捷運、高密度公車路網、YouBike共享系統的整合,加上智慧號誌與即時路況服務,有效降低通勤時間與碳排放。
第三,在環境永續(Environment & Sustainability)方面,台北拿下192分(滿分250),全球排名第5。臺北 88%的人口由污水處理設施提供服務,因此保持著較高的環境標準。該市擁有濃厚的回收文化,回收率為 67%,而廢物產生量仍然很低,每位居民每年 0.04 噸。然而,空氣品質仍然是一個挑戰,PM10 平均污染水準為 30,凸顯了持續採取環保舉措的必要性。
這三大優勢領域的表現不僅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也使台北在國際城市評比中脫穎而出,展現了「以治理為基礎、以系統性政策推動幸福感」的現代都市典範。
圖/Unsplash by JuniperPhoton
儘管台北在《幸福城市指數》中獲得亮眼成績,報告同時也點出幾項長期存在的挑戰,這些因素可能削弱城市未來的幸福穩定性,亟待政策進一步介入。
首先是教育負擔。根據報告,台北的「高等教育品質」全球排名最高的大學在 401-450 之間,雖然9.8% 的人口擁有碩士學位顯示平均的強大學術基礎,且臺北擁有高技能的工作力,94% 的居民擁有數位能力,確保該市在技術進步方面保持領先地位。然而,學習費用需要個人收入的 14.4%,這使得負擔能力對一些居民來說是一個挑戰。
其次是健康福祉領域的警訊。根據官方網站數據,台北成人肥胖率達50%,此一比例遠高於OECD多數城市平均。長期缺乏規律運動、過度仰賴機車移動,以及飲食習慣不均衡,皆為主要原因。這也反映出台北在健康促進與生活習慣改善上的政策工具仍有待深化。
第三個挑戰來自空氣品質與氣候風險。儘管在環境永續項目中整體得分高,但細項如PM2.5與PM10年均濃度仍高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特別在交通繁忙地段與冬季高壓時期尤為明顯。
這些問題不僅是環境或健康議題,更直接關聯到城市能否持續支持高品質生活與公平分配資源的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