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全台北界的馬祖,常給人資源不豐、交通不便、高齡化嚴重的刻版印象。但事實上,近幾年,一股「地方創生」熱潮正在馬祖興起,為當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週日上午七點多,馬祖南竿介壽獅子市場二樓。賣著地瓜餃、𧋘餅、鼎邊糊等傳統在地美食的攤位,早已吸引當地人、遊客駐足,而市場正中,竟有一攤具現代化風格精品咖啡店——小柒咖啡——矗立其間。
30多歲的小柒咖啡創辦人邱思奇和太太親自顧攤,為來訪客人沖著帶有高粱香、老酒香的特色咖啡,「馬祖過去沒有精品咖啡,我們是唯一一家。」邱思奇語帶驕傲地說。
邱思奇是馬祖在地青年,過去曾短暫在桃園、中國工作,直至2018年才返回馬祖定居,一面在故鄉兼著三份工、一面也萌生創業念頭。當時,他有感於馬祖高粱知名在外,但年輕人不那麼愛喝,因此想出和「精品咖啡」做結合的點子,和太太一起在市場開了小柒咖啡。
圖/小柒咖啡創辦人邱思奇與太太親自顧攤,為來訪客人沖著帶有高粱香、老酒香的特色咖啡。取自小柒咖啡臉書。
一開始,攤位門可羅雀,就連同在市場擺攤賣菜的阿嬤們,都不看好小柒。直到二樓市場經改造、吸引外地遊客來此後,藏在知名傳統美食攤位之間的小柒才被發現,而後慢慢打響口碑。
如今,這裡是許多觀光客到南竿會來的伴手禮店,去年甚至在馬崗村拓展出二店。小柒咖啡產品更陸續榮獲台灣百大伴手禮、國際茶咖啡品鑒大賽黑金獎、台灣金星設計獎等殊榮,還準備往東南亞市場前進。
圖/小柒咖啡產品榮獲台灣百大伴手禮、國際茶咖啡品鑒大賽黑金獎、台灣金星設計獎等殊榮,準備往東南亞市場前進。取自小柒咖啡臉書。
圖/小柒咖啡伴手禮。連江縣政府提供。
邱思奇的故事,是馬祖青年透過地方創生,為這座偏遠離島注入活力的一道縮影。
馬祖在歷史上,與台灣本島一直維持著既相連、又斷裂的微妙關係:在歷史上,它是兩岸對立時期的最前線;但在文化上,多數人僅依稀知曉馬祖的戰地風情、高粱酒、藍眼淚,除此之外,就停留在人少、交通不便的印象。
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看似不起眼的離島,近年不僅人口正逆勢增長,甚至興起地方創生的風潮,長出獨特樣貌。
「她(馬祖)就像一塊璞玉,擦亮她,她的精彩是不落人後的。」前國發會主委、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如此形容。
擦亮這塊璞玉的在地青年,還有南竿民宿「日光春和」老闆劉浩晨,他同是馬祖在地人,日光春和則是父母一手經營起的牛排館兼民宿。大學在台灣讀心理系的劉浩晨,原有意繼續留下求學,2014年,日漸年邁的父母有意收掉民宿,讓他萌生返鄉念頭。
劉浩晨回憶,當時民宿已經老舊、不時尚,為了吸引更多客人,他花費長達三、四年摸索,並貸了1500萬重新進行規劃設計。經改造後,這座如美術館般的海景民宿,不僅融合了極簡美學,還貫徹環保理念,甚至將馬祖在地小吃繼光餅、地瓜餃等改良成創意料理,與馬祖國際藝術島合作,如今已是馬祖最知名的高級民宿。
圖/日光春和一景。日光春和提供。
圖/「日光春和」將馬祖在地小吃繼光餅、地瓜餃等改良成創意料理,與馬祖國際藝術島合作。陳品融攝。
「我雖然揹了很多貸款,可是民宿品質提高、房價也提高、還建立起穩定的團隊,」劉浩晨透露,民宿改造後僅花五年就損益兩平,幾乎是同業們的一半時間,不僅藉此順利翻轉老舊形象,同時也實踐推廣馬祖多元文化的目標。
圖/日光春和一景。日光春和提供。
事實上,馬祖能有如此全新的面貌,幕後推手之一不得不提陳美伶。2019年行政院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開啟台灣地方創生元年,而時任國發會主委的陳美伶,當時便與馬祖結下緣份,致力於將資源從台北帶到這座離島。
身在第一線多年,陳美伶強調,地方創生並非給予補助就好,而必須實際聽見青年的需求,鼓勵地方「由下而上」「由需求帶動供給」,才能促進真正的改變。
於是卸下國發會主委重任後,陳美伶於2021年成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幫忙地方媒合資源、為青年開授大師專班課程,如今在馬祖就有11個團隊成員。
「我們有故事,但以前不會說,她(陳美伶)教我們學會怎麼說故事。」邱思奇說。
單會說故事還不夠,還要有更多對外連結,才能讓故事傳出去,這一點,連江縣副縣長陳冠人很有感。他舉例,馬祖雖有讓在地人驕傲的高粱酒,還有小柒的特色咖啡,但若沒有管道,根本難以和古坑咖啡、金門高粱相比較。
因此,協助擴大行銷管道、打出馬祖品牌,成了縣府努力的方向。比如透過舉辦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打響品牌,並引進外部資源。「讓年輕人去交朋友,他們會知道自己不會完全受限在地方,而是有國際的事業、有很多的人可以互動,而且我跟世界很接近。」連江縣文化處處長吳曉雲指出。
陳冠人觀察,這幾年確實小有成效,比如先前小柒咖啡至台東熱氣球節擺攤,在現場竟一下就全賣光,「政府就是要給他們釣竿,而不是一直釣魚給他吃。」
圖/小柒咖啡至台東熱氣球節擺攤。取自小柒咖啡臉書。
陳美伶也讚許,馬祖的成績部分要歸功於縣府的執行力。他回憶,有別於其他縣市,過去連江縣要至國發會尋求資源協助時,都是行政首長、民意代表整個團隊一同出席,讓他相當感動。
「所以馬祖的青年有時候是缺舞台、缺機會,我們只要順勢的把他帶出去,他是可以被看見的。」陳美伶有感而發。
不過,地方創生的概念要真正在馬祖生根、並帶來實質效益,過程並非沒有挑戰、亦尚有進步空間。比如,一名在地旅宿青年業者便觀察,這幾年間,隨著地方創生計畫的推行,亦出現了所謂「地方寄生」的問題。
該業者感嘆,會有非在地團隊為了領取政府補助資源,而遷移至當地,但實際上與在地連結很少,嚴重者甚至在當地登記後也沒有經營,此現象近年在離島尤為嚴重。
陳美伶也期許,在推動地方創生計畫過程中,無論中央、地方政府官員都應該實際走到第一線、看見問題,才能讓資源真正落到需要的人手中,也讓台灣地方創生真正在台灣各地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