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林森北路只有條通!她用雜誌和書店改寫林森北路的故事

誰說林森北路只有條通!她用雜誌和書店改寫林森北路的故事 圖/社區書店「林森雜貨」負責人劉茜汶,要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林森北路。劉芮菁攝影。
作者:劉芮菁
日期:2024-12-20

提到「林森北路」,你或許會想到台劇《華燈初上》裡的日式條通,想像老舊的霓虹燈招牌背後,曾經充斥觥籌交錯、燈紅酒綠的喧囂。這條貫穿台北市中山區的街道似乎繁華落盡,徒留「紅燈區」的印象。然而,社區書店「林森雜貨」負責人劉茜汶不這麼想,身為在地人的她,要聯合居民力量,翻轉人們對「林森北路」的刻板印象。

在捷運中山國小站下車,如果沿著新興國中的圍牆往林森北路走,多數人可能會不經意地走過一間藥妝店,忽略了旁邊的小巷,更不知道巷弄深處竟別有洞天。在這個迷宮般的巷弄底端,劉茜汶經營的書店「林森雜貨」坐落如此。店面落地窗張貼各式海報,牆上更是一片繽紛,顯見這裡是社區的交流基地。

社區書店「林森雜貨」門口貼滿海報,是當地的議題交流中心。劉芮菁攝影。圖/社區書店「林森雜貨」門口貼滿海報,是當地的議題交流中心。劉芮菁攝影。

書店和雜誌:社區互動的起點

推開店門,牆邊書架上擺放的《林森北情報誌》正訴說當地的趣聞軼事。這本雜誌是劉茜汶串連在地居民編撰而成,連設計、印刷都找在地店家。小小的空間擺放數張座椅,可以想像活動進行時人們緊鄰而坐的熱絡。店內深處是劉茜汶的座位,她一派悠閒地播放流行音樂,開著筆電工作。

說起這家店在賣什麼,劉茜汶爽朗地笑著說:「就賣我喜歡的東西啊!」這個她一手打造的個人空間,除了賣東西外,更重要的是扮演共創基地的角色。這裡舉辦過影展、新書發表會,甚至是社區消防講習的場地。劉茜汶大方地將店裡鑰匙複製給幾個居民,方便他們晚上來此聚會。最近,她認識了在這一帶採集故事的推理小說家,還邀請對方晚上來店裡寫稿。

林森北路的燈紅酒綠 養大了一個個家庭

「其實我小時候不太喜歡這裡。」今年30歲的劉茜汶算是在地人。回憶起小時候,她其實不喜歡林森北路。因為開公司的父親為了和日本人談生意,常流連酒店直到深夜。酒醉失態的模樣以及和母親的爭吵,都讓劉茜汶對林森北路留下不好的回憶。但長大之後才慢慢感覺到,作為被這個商圈養大的孩子,林森北路融入了她的生命。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菊元百貨92歲生日!如何讓台北第一座百貨重返榮耀?

「林森北路是一個燈紅酒綠的地方,但對很多在地人來說,它養大很多家庭。不管是小姐、酒客,還是來做生意的人,很多人在這邊打混,跑完一間再跑下一間。大家可能只看到喝酒聊天,但沒有看到它背後,一樁樁生意這樣談成,才得以養大很多家庭。我們就是其中一個小家庭的縮影。」劉茜汶說。

上了大學後,就讀新聞系的劉茜汶從課堂萌生對「社區報」的興趣。儘管畢業後陸續在財經雜誌、新創公司任職,還是把經營社區的想法放在心底。一次偶然間看到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Be a DOER」(以下簡稱「育成計畫」),決定以「大正町探險隊」為名申請,開啟林森北路的活化之之旅。

除了經營空間,劉茜汶也舉辦文化走讀活動,介紹當地的歷史故事。劉芮菁攝影。圖/除了經營空間,劉茜汶也舉辦文化走讀活動,介紹當地的歷史故事。劉芮菁攝影。

從日本人墓地到反迫遷 林森公園有好多故事

加入育成計畫後,劉茜汶辭掉工作,經營「林森北消息」臉書粉絲專頁,用新聞媒體的專業分享地方大小事,又成立社區LINE群組、創辦《林森北情報誌》,並開設「林森雜貨」這間書店。要說為什麼如此投入,她用一貫的爽朗笑容回答:「就是好玩嘛!」

在劉茜汶的眼中,林森北路是充滿故事的街道。她喜歡林森公園的綠蔭,也記得從早已拆除的天橋眺望圓山飯店的景色。林森北路蘊藏著許多淹沒在被車水馬龍裡的歷史記憶,正等待像她這樣的社區工作者重新挖掘。

延伸閱讀

讓溫泉小鎮更有故事!山峸二手書店如何為北投注入新靈魂?

舉例來說,現在的林森公園與康樂公園,在日本殖民時期曾是日本人的墓地,戰後成為違建社區,1990年代還發生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反迫遷運動。位於晴光商圈附近的歷史建築,曾是台灣第一任央行總裁的宅邸。

「林森雜貨」坐落的建築物同樣別具歷史。這棟白色建築隸屬於台北市市場處,是有50多年歷史的「新興綜合市場」。1973年落成時,被台北市政府規劃為結合市場與教師宿舍的綜合大樓。隨著商圈沒落,建築物走向荒廢,直到2017年被台北市政府重新整建,商場空間部分承租給藥妝店、青年旅館,三樓以上的住宅區則規劃為社會住宅、教師宿舍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員工宿舍。

社區書店「林森雜貨」所在的建築物曾經是「新興市場」,目前三樓以上是住宅區,一二樓則租給藥妝店、青旅業者。劉芮菁攝影。圖/社區書店「林森雜貨」所在的建築物曾經是「新興市場」,目前三樓以上是住宅區,一二樓則租給藥妝店、青旅業者。劉芮菁攝影。

結識樓上住戶 用雞蛋糕攤車開啟第二人生

劉茜汶說,她有次在附近散步時,偶然發現這個空間,當時需要有個據點辦活動、賣東西,就決定租下這裡。店面開幕後,開始有好奇的居民跑來參觀,因此樓上的住戶產生互動。

第一位和劉茜汶結識的居民,是樓上的社宅住戶采采。育有2子的她,因老公罹患腦瘤,手術後需要不斷復健,重新學習與人互動,於是買了一台雞蛋糕攤車,卻遲遲沒有出門擺攤的勇氣。為了幫助采采,劉茜汶讓「林森雜貨」活動票券與雞蛋糕的費用結合,還為采采安排的一次初登場:講座結束後,由劉茜汶介紹采采的故事,隨後打開窗簾,讓攤車驚喜亮相。

在采采之後,劉茜汶又結識了來社區進行影像紀錄的年輕人如意。三個人開始逐步敲門,認識樓上的住戶們。在育成計畫下,如意教導居民用手機攝影,並將居民作品在走廊上展出。同時,如意也協助設計采采攤車的文宣,並教采采操作電腦。原本完全不會用電腦、不善言辭的采采,現在可以用Canva做圖卡,並自信地向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

「林森雜貨」也在新興市場的樓梯間內辦活動,拉近與居民的關係。劉茜汶提供。圖/「林森雜貨」也在新興市場的樓梯間內辦活動,拉近與居民的關係。劉茜汶提供。

從點燈籠到舉辦市集 改善店家與住戶關係

隨著和社區居民熟稔,林森雜貨做的事日益多元。今年,林森雜貨還與承租新興市場的青旅業者一起辦市集,在建築物周邊吊上燈籠,增添社區氛圍。

劉茜汶坦言,青年旅館作為這些商家的二房東,過去對商家傾向消極管理,其實雙方關係不和睦。但今年青旅高層換了位有想法的主管Vicent,他知道林森雜貨在從事社區營造活動,主動提議合作。

在青年旅館、林森雜貨與居民的協力下,一起為新興市場建築物周邊掛上燈籠。劉茜汶提供。圖/在青年旅館、林森雜貨與居民的協力下,一起為新興市場建築物周邊掛上燈籠。劉茜汶提供。

Vicent準備了數十個燈籠,由劉茜汶和夥伴們找居民進行燈籠彩繪,最後由旅館出資將燈籠吊在旁邊的巷弄。過程的場地會勘、居民協調,Vicent也大力參與。後來,他們也一起在露天陽台舉辦創意市集,熱鬧的景況連隔壁棟的住戶都開窗詢問,甚至一樓的藥妝店也來問,下次能否一起參與?

和青旅的合作,改善了住戶、商家與青旅的關係。商家很驚訝,過去關係緊張的青旅,竟願意出資掛燈籠、支持社區活動。樓上的住戶們,現在也更願意走出家門。劉茜汶說:「雖然大家感覺關係不好,但透過一個活動或幾次嘗試,是有機會慢慢解開這個結。」

延伸閱讀

從《華燈初上》看1988年條通文化!為何日式酒店全開在中山區?

明(2025)年6月,新興市場中的社宅住戶們即將搬遷。再過4年,則是教師宿舍的住戶們搬離的時日。隨著這棟「新興市場」日益年邁,終有一天將迎來拆除的命運。但在這之前,劉茜汶和夥伴們將持續用「林森雜貨」作為據點,串連居民的生命故事,讓大家更喜歡林森北路。

「以前這裡對大家唯一的好處就是租金便宜而已,如果現在大家住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更多在地的文化、在地的互助,你會更想留下來。」劉茜汶說。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華燈初上媽媽桑揭「條通魷魚遊戲」國旅追劇地圖喝茶金看斯卡羅
華燈初上條通媽媽桑換人演!中山區日本酒客最愛約小姐嗑牛肉麵
比華燈初上兇手難抓!條通時代劇爆「土石流、打拋豬」2大錯誤
劉芮菁

劉芮菁

遠見、城市學記者兼議題策展。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