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是台灣的農業大縣,不是台灣競爭力最強,也不是人口最多、經濟力最雄厚的城市,還面臨人口外流、人口老化及氣候變遷的多重挑戰。然而,憑藉著創新治理,雲林縣今(2024)年首次參加ICF全球智慧城市評選,就獲選為「全球7大智慧城市」(The TOP 7)之一,成為亞洲唯一入選的城市。
雲林此次獲獎不僅是單一榮譽,而是智慧農業及落實智慧城市在地化建設的展現。尤其農業在氣候變遷下首當其衝,直接人類的糧食供給。要如何讓農業邁向環境友善的同時,還確保糧食供給不受極端氣候影響,就成了人類當前的重要課題之一。此次雲林縣以科技轉型的經驗,為農業城市的治理提供借鑑。
雲林縣長張麗善接受《遠見》專訪強調,她上任以來積極落實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農業的智慧轉型,讓傳統產業邁向環境友善,推動循環經濟,還能提升生產效率、減少人力成本。
ICF(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為國際上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組織,每年從全球450多個城市中選拔年度智慧城市,並依序公布Smart 21、Top 7與年度Top 1。雲林縣今年首次參賽即獲選為「全球21大智慧城市」(The SMART 21),6月再躋身「全球7大智慧城市」(The TOP 7)。
圖/雲林縣今年首次參加ICF的智慧城市評選,就榮獲「全球7大智慧城市」(The TOP 7)之一,更是亞洲唯一入選的城市。取自雲林縣政府官網。
張麗善指出,雲林縣透過科技解決農業勞力不足的困境,例如全國首創的胡蘿蔔採收機,讓種植流程全面自動化;物聯網技術應用於微醺農場,實現溫室精準管理,大幅提升作物產量。同時,縣府完成農業活動的溫室氣體盤查,制定減碳計畫,致力於降低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
此外,雲林積極推廣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例如,廢棄的畜牧廢水被回收用於魚塭養殖,或轉化為益肥,支持土壤改良;而文蛤殼、牡蠣殼等資源則被再製成環保紗線,開創了全新產業價值。
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農業產能,還促成了綠色經濟模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與「經濟增值」的雙贏。
從護理師出身,張麗善也非常關心雲林的醫療環境,透過智慧科技改善醫療救護制度。她分享,雲林縣消防局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合作,讓民眾透過119求助時就有護理師直接提供協助,指導民眾做心肺復甦術。且救護車上配備充足,醫護人員在車上進行基本醫療處置。救護車上還可透過5G網路將患者的數據傳送到醫院,讓醫師可以立刻診斷,把握黃金時間救治患者。
張麗善說,自從推動這個道路、網路、救護體系聯防通路三合一的「5G智慧救助通道」,雲林縣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CHA)患者的存活率從7%上升到23.1%。
圖/護理師出身的張麗善,非常重視醫療服務,其打造的「5G醫療救護通道」成功提升OCHA病患的存活率。黃菁慧攝影。
張麗善也指出,要實踐SDGs,必須從它的前兩項指標「終結貧窮」、「消除飢餓」做起。為此,雲林縣盤點全縣所有弱勢家庭,包括三餐不繼、家徒四壁的居民,並與糧食銀行、實物銀行等單位合作,讓這些社福團體捐贈物資、食物給有需要的人。
而針對住宅破損的居民,縣府成立「幸福五工隊」,結合企業ESG計畫,由政府募集鐵工、水泥工、油漆工、電工與木工,出資為居民修繕住宅。
張麗善說,雲林縣政府推動此政策以來,目前已有95戶修繕完成,後續還有98戶待修繕。「我們要發現最底層的民眾,避免他們在社會氛圍中被遺漏。」
今年獲選ICF TOP7的七個城市分別為,加拿大安大略省德倫區、加拿大新布藍茲維省弗雷德瑞克登、美國俄亥俄州希利亞德、美國佛羅里達州科爾蓋伯斯;巴西巴拉那州阿薩伊、巴西巴拉那州古里提巴,雲林縣是亞洲唯一獲選城市。
作為亞洲唯一獲選TOP7的城市,雲林縣的經驗已被證實具備全球示範意義。在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今天,雲林展現了以智慧科技實現農業轉型的可能性,為全球農業城市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