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醫師」爭議的關鍵無他,仍是在於養成過程。包括波蘭在內的不少中東歐醫學院,只要出得起學費就能入學,相較國內醫學院僅1%到3%的入取率,有走捷徑的嫌疑。
此外以波蘭為例,雖規定醫學生畢業後須經過18個月的實習才能考取醫師執照,但台灣留學生往往志不在取得波蘭的醫師執照,重點還是回國取得醫師身份,因此畢業後不會參加實習,等於台灣留學波蘭的醫學生畢業後不必經過至少1年的實習,回台就可考照行醫。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bdulai Sayni。(示意圖)
「醫師的養成不只是上課,最重要的是實習。」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學生在波蘭讀醫學系,因語言及文化關係,在當地往往只能見習、沒有實習。他強調,臨床經驗對醫師非常重要,要實際到醫院照顧病人累積經驗,「波波醫師」確實少了這一塊的歷練。
台灣基層牙醫協會理事長黃映綺也提到,所有先進國家的醫師養成,都是在入學端採取最嚴格的標準,而「波波醫生」其實就是繞過最嚴苛的篩選關卡「直接到國外輕鬆拿學歷,回來只要考60分就及格的國考」。
圖/截圖自台大外科招募住院醫師影片。(示意圖)
但政府都沒有注意到「波波醫師」的問題嗎?事實上,《醫師法》在2001年修法後,承認美國、日本、歐洲、加拿大、南非、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及香港等9大醫療先進地區或國家的醫學系學歷,但其中的「歐洲」,隨著歐盟開放中東歐國家加入,等於也間接承認波蘭等國家的醫科學歷。
這個「巧門」,讓一些苦於兒女無法在台習醫的家長,幫兒女選擇轉往波蘭習醫;隨後自2008年起,陸續有自波蘭畢業的醫學生回台行醫。其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招收7名「波波」住院醫師,引發爭議。
圖/截圖自台大外科招募住院醫師影片。(示意圖)
考量到「波波」的臨床經驗,相比台灣系統的醫學生較為不足,且多年來陸續發生醫療事故,2022年5月3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俗稱「波波條款」的《醫師法》修正案,規定自2023年開始,不論持有哪一國家的醫學系學歷,一律都要先通過教育部學歷甄試後,才能報考台灣醫師國家考試。
但為了保障修法前入學學生的權益,該修法仍設有落日條款,2022年底前已入學九大地區或國家者,仍沿用舊制;修法後,在九大地區或國家取得合法醫師執照、且具有5年以上醫療執業經驗的醫師,也不必經過學歷甄試。
有關醫師學歷的爭議已爭執多年,近期就發生北市某婦幼診所劉姓醫師,在2023年進行子宮鏡手術時,因操作失誤不慎刺穿病人的子宮及右側髂動脈,最終導致患者死亡。事後該醫師依《過失致死罪》判處7個月徒刑、緩刑5年,更被揭發畢業於波蘭,引發各界關注。
圖/2009年5月31日,「波波醫師」風波當時也鬧得滿城風雨,有超過2000名醫師走上街頭抗議。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Nien-Yi Ho(何念一)。
這起醫療意外的發生,再度掀起社會對「波波醫師」的關注,加上近來網路流傳一份詳列900多名「波波醫師」的名單,甚至還有網友指出,「波波」由於受業界歧視,基本上只能在自家診所或自行創業等方式執業。
而近日的爭議,一部分也肇因於衛福部2023年的規劃,即以24億推動「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牙科草案」計畫,當中的國外學歷實習名額翻倍,且服務地點都在精華地段,城鄉分布不均問題恐雪上加霜外,此舉也等同用人民的納稅錢讓波波醫師去實習。
圖/取自臉書「本土小牙醫聯盟」。
對此,衛福部回應「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牙科草案」的招募對象是以本國學歷畢業生優先,且初步以55個無牙醫鄉鎮為限,國外學歷部分暫緩。
而面對外界疑慮,總統賴清德說,衛福部近日會公布《醫師法》施行細則,並針對國外學歷的審查更加嚴謹。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也說明,目前相關施行細則已完成,正在跑行政流程,將明確排除過去俗稱專班或函授等的學歷採認。
過去在2009年時,「波波醫師」的風波就鬧得滿城風雨,有超過2000名醫師走上街頭抗議。如今15年過去,外界對於「波波」的疑慮仍在,醫學界甚至以「密醫」來表達對其之反感,甚至號召要在11月24日上街抗議,守護台灣的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