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醫療資源不足,會診急須轉為線上,否則醫師才7位的綠島蘭嶼,居民就醫總是距離太遠又交通不便。

台東綠島隔空施展「讀心術」雙醫遠距診療零時差搞定心臟超音波

台東綠島隔空施展「讀心術」雙醫遠距診療零時差搞定心臟超音波 圖/取自Pixabay。攝影者MedicalPrudens。(示意圖)
作者:邱莉燕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21-12-15

台東縣衛生局與遠傳合作,導入遠距診療服務平台,讓台東馬偕醫院支援偏鄉最缺乏的醫療科別,透過遠距視訊隔空幫民眾治病,解決病患就醫舟車勞頓的困擾。

離島居民就醫,距離向來是個關卡。如今,這問題開始有解。

85歲的綠島人謝清溪,罹患心肌梗塞,這一天,他隨便套件衣衫就來到綠島衛生所,進行剛做完心臟支架的例行性追蹤檢查。

躺上病床,護理人員先連線做心電圖,接著,衛生所醫師黃奕竣拿起移動式超音波的探頭,放在謝清溪的前胸順著凝膠摩擦,一顆跳動的心臟,在一旁的電腦螢幕上即時成像。

一切行禮如儀,只是幫他主治的,是隔海、37公里外的台東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呂孟穎。只因黃奕竣並非心臟內科專業,需要呂孟穎主診。

空中指導超音波拍攝,同步判讀

位於本島的呂孟穎,收到心臟超音波的「直播」影像後,連忙跟綠島黃奕竣醫師說「波長調亮點」並請他將探頭角度稍微後壓往左,避開肋骨的遮擋,更清晰呈現各腔室與瓣膜的情況,以便判讀心臟功能是否正常。

這邊說,那邊照做,在雙方跨越37公里的空中合作過程中,溝通幾近零時差,不僅沒有影像傳輸上的延遲,也沒有斷斷續續的通話品質。20分鐘後,呂孟穎確認安裝了氣球導管的心臟沒有異狀,謝清溪便放心離開了。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這種原本要買張船票、搭船到台東市區,才能做的心臟超音波檢查,如今在綠島就能遠距完成,真是再方便不過。

若是沒有遠距會診,耄耋之齡的謝清溪得搭船花上1小時抵達富岡漁港,再轉乘計程車至台東馬偕,排隊掛號後才能進行檢查。

做完檢查,又得再花同樣的時間和金錢返回綠島家,頗為折騰,往往得耗上一整天的時間。

看更多》城中城惡火釀悲劇!高雄地標淪第一鬼樓,月租屋3千曝獨老悲歌

剛到綠島衛生所服務滿1年的黃奕竣,回想起8月時,謝清溪第一次被發現心肌梗塞的經過,同樣多虧遠距心臟超音波,若是沒有遠距會診及早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當時的謝清溪一騎上摩托車,只要車子振動就會手酸,而且酸到全身受不了。

本以為是五十肩發作,到衛生所做遠距心臟超音波一檢查,竟發現瓣膜有點鈣化,3條主要的心血管,有2條堵塞60~70%。

於是,立刻轉介謝清溪到台東馬偕治療,一到就安排住院,進行心導管手術。能適時發現,不必就此從人生這所學校「畢業」,病家上下感念不已。

心臟超音波是難度級別最高的超音波,若能遠距會診操作檢查,其他類型的超音波遠距會診便也能實現。張智傑攝。圖/心臟超音波是難度級別最高的超音波,若能遠距會診操作檢查,其他類型的超音波遠距會診便也能實現。張智傑攝。

遠距醫療健保給付,綠島、蘭嶼先受惠

心臟內科能遠距會診,要拜2021年「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所賜,提升醫療院所嘗試遠距醫療的意願。

除了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的遠距會診外,心臟內科也可申請健保給付。

這可謂是遠距診療一大進步,首度從「只能看表面」的五官科,進化到可以檢查身體內部的臟器。

因此,台東縣衛生局從2021年3月展開新醫療專案計畫,首選示範地便是綠島和蘭嶼。

根據統計,總人口4026人的綠島,只有4位醫師,平均每位醫師要服務1006.5人。而面積48.39平方公里的蘭嶼,全島只有3位醫師,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06位醫師。

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離島,是遠距醫療最能派上用場的區域。

看更多 》85歲葛德神父一生獻台東!饒慶鈴淚歡送,黑髮少年入偏鄉到白頭

呂孟穎觀察到,綠島居民就醫的習慣,是只要小病還沒變大病前,基本上不會出島看心臟科,因為交通實在太不方便。

遠距醫療新舉措的最大優點,是改變當地人小病忍耐的習慣,提高就醫的便利性,10幾分鐘就能到達衛生所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幫助居民及早發現病灶。

「避免拖到太晚期,甚至到心臟衰竭、休克,才用直升機後送到本島」呂孟穎說。截至2021年11月11日止,綠島心內遠距醫療總計已看診45人次。

遠距看心臟內科,表面上是分屬兩地醫師的異地協作,但能順利完成任務,背後要突破重重關卡。

第一關,是前端醫師的「手技」。

心臟超音波屬於高階檢查,正統醫學院的訓練中,至少要3~6個月的時間才能上手。

以綠島衛生所為例,醫師黃奕竣是消化內科專業,之前沒有受過心臟超音波的訓練,再加上心臟前方有肋骨,所以拍攝動作十分考驗前端醫師的熟練度跟技巧。

但這一次,兩端醫師事前大約只花了1個月就完成磨合。

第二關,是考驗兩端醫療資料的同步與整合,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

克服數據串連和同步,遠距會診更流暢

實現這樁造福鄉民的美事,要多虧遠傳電信整合通訊、雲端等技術,開發出遠距診療服務平台。

遠傳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協理陳國正指出,遠距診療在台灣雖已經發展20年,但從沒有真正大規模落地實現,主因之一,便是缺乏SOP(標準作業程序)的設計與規劃,讓醫師和病人體驗不佳。

遠傳從2018年進行開發,第一個挑戰便是通訊品質穩定度,不能出現視訊畫面定格、話音斷斷續續或說話漏字,倘若醫生因為對方聽不清楚,得一再重複詢問同一個問題,醫病雙方都會因此失去信任感。

看更多 》東漂現正流行!台東愈慢追世界愈快,看饒慶鈴6招釀「慢經濟」

其次,是不要讓醫師花太多時間,設定這些醫療設備連網。

陳國正舉例,以前遠距醫療多是視訊會議,各個系統獨立運作,光連線設定,可能雙邊端點都各要有一位工程師在場,醫生往往「犧牲」30~40分鐘才能看完一個個案,效率太低。

如今,物聯網技術愈來愈進步,心電圖、超音波等醫療器材設備,經過整合,透過一台平板或筆電,便能令雙邊很直覺地進行會診溝通。

正常的一次五官科遠距會診,可能只需時5分鐘。

位於台東市區的醫師,透過平板電腦與綠島醫師、病患「面對面」溝通。張智傑攝。圖/位於台東市區的醫師,透過平板電腦與綠島醫師、病患「面對面」溝通。張智傑攝。

還有一項關鍵,是醫療數據的串連。

當民眾掛號的那一刻起,遠距會診平台便展開數據串連和同步,醫師看到病患進入診間之際,病人的病例和就醫紀錄,便呈現在雙邊醫師的電腦裡。

心電圖與超音波拍完照後的影像資料,在下了診間後,所有數據要能自動歸檔到該名病人的病歷,無需護理人員再手動輸入,所有資料也要同步到遠端醫師的醫療系統中,讓遠端醫師利用手邊的醫療軟體進行線上判讀。

這些看不見的幕後工作,決定遠距會診的流暢與穩定「如果醫生擁有足夠的資訊能下醫囑,開的藥有效,民眾對遠距看診就有信心」陳國正說。

見微知著,期待遠距會診從離島推廣到其他偏鄉,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

換個角度看,台灣不是只有偏鄉需要遠距會診的醫療科技,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遠距醫療的場景,就可能延伸至居家醫療。

「即使診所就開在自家巷口,但連下樓都有困難的失能者,要去找醫生,也會很辛苦」陳國正舉例,照護人員若能入宅利用醫療科技做遠距精密檢查,不失為解方之一。

或許,這將是遠距超音波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4691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191對結婚、188對離婚!彰化縣人口危機?8月流失破千人
理科太太宣布離婚!砸錢6位數「心安凍卵」映台灣未來媽媽心聲
世界最偏遠小城靠比特幣翻身?酷寒與水力發電成「挖礦」天堂
邱莉燕

邱莉燕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擁有25年新聞採訪深度報導經驗,對人對事時存好奇,觀點新穎有創意,專題〈新大陸人在台灣〉〈中國十二五關鍵報告〉〈面對中國加一〉等作品,多次獲得亞洲出版大獎SOPA財經報導類首獎與兩岸新聞報導獎首獎。〈上海世博〉〈一帶一路〉等專刊躍登銷售排行榜,採訪足跡遍佈大陸20餘省市自治區及亞洲各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