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政治格局,在2015年因1MDB貪污醜聞而引發了重大變化。當年,時任首相納吉·阿都拉薩(Mohd Najib bin Abdul Razak)因爲被指控將逾45億的美元非法轉移至個人和機構賬戶,其中部分資金進入了納吉的私人賬戶,這起醜聞重創了國際對馬來西亞的信心,並對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隨著事件發酵,馬來西亞人民與反對黨也要求徹查中央腐敗,並進行政治改革。
2018年,由前首相馬哈迪·莫哈末(馬來語:Tun Dr. Mahathir bin Mohamad)領導的希望聯盟(希盟),成功在大選中擊敗國陣政府,這次選舉標誌著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政權更迭。
然而,希盟上台後,政治局勢依然不穩。2020年,希盟政府倒台,由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領導的國陣重新掌權。隨後,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加劇馬來西亞的經濟困境,導致國家陷入經濟衰退。
圖/馬來西亞城市一景。取自Pexels。
2022年,馬來西亞再次進行第15屆全國大選,然而選舉結果,未能產生明確的多數政黨,國會陷入懸峙局面。
在經歷數日的政治談判後,由希盟領袖安華·依布拉欣(馬來語:Dato' Seri Anwar bin Ibrahim)成功組建聯合政府,並於2022年11月24日正式就任第十任首相,結束了長期的政治僵局。
在安華的領導下,馬來西亞進一步推動經濟改革,並提出了「昌明大馬」(Malaysia Madani)政策,該政策重點在於經濟結構轉型與財政整合,目標是提升國家競爭力,並為未來的長期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昌明大馬」政策的實施,確實吸引了國際投資者的注意,因其能有效增強馬來西亞的國際吸引力,促進投資與創新。
2018年,美中貿易戰正式爆發,許多跨國公司為減少對中國市場和生產基地的過度依賴,開始推動「中國+1」策略。該策略主要是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設立生產設施,以分散風險。
由於馬來西亞地理位置鄰近中國,勞動力成本具競爭力,且擁有成熟的製造業基礎設施與語言優勢,故成為跨國公司落實「中國+1」策略的首選之一。
隨著疫情的影響和「中國+1」策略的推動,許多原本在中國投資的企業開始轉向馬來西亞,帶動外國直接投資(FDI)顯著增加。
從2021年至2023年,外資總額達5600億馬幣(約1220億美元),相比2011年至2020年期間的6040億馬幣,增長明顯,外資流入速度加快,進一步促進了經濟活力與市場需求的成長。
提到亞洲半導體產業,大家可能首先想到台灣和南韓。然而,隨著「中國+1」策略的推動,馬來西亞在高科技領域,尤其是在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製造方面,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
如今,馬來西亞的半導體產業迎來了近20年最強的成長期,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都相繼加碼投資。
其中,美國科技巨頭英特爾(Intel)與台灣日月光(ASE),早在30年前就在馬來西亞深耕,並於2023年進一步擴大投資。
此外,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和德國的英飛凌(Infineon)也持續在馬來西亞擴建。
圖/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右)。取自馬來西亞首相署官網。
同時,馬來西亞還與NVIDIA合作,計劃投資200億馬幣(約42.7億美元)建設AI雲端系統和數據中心。
NVIDIA將協助馬來西亞發展AI產業,推動東南亞地區AI經濟生態圈的成形。這不僅強化馬來西亞在半導體生產中的關鍵地位,也為未來的創新與科技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據世界銀行的報告,馬來西亞憑藉穩定且持續的經濟成長、結構性改革及經濟轉型,有望在2028年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如果馬幣持續升值,這一目標甚至可能提前實現。
報告指出,馬來西亞的匯率優勢與經濟改革措施,進一步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並將2024年的經濟成長預測上調至4.9%,主要受到家庭消費增長與貿易表現改善的帶動。
此外,馬來西亞的人均GDP現已超越疫情前水準,增幅達12%,在東盟國家中表現尤為突出。以上發展將帶動馬幣未來走向,持續朝正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