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2024年4月3日一場強震,為花蓮地方建設帶來實質的破壞,也重挫當地人的生活品質與經濟來源。可永不輕易向命運低頭的花蓮人,還是保有舊時地名的「洄瀾」精神。即使溪流奔騰注海,浪花反囂怒吼,兩者在當地碰撞出一陣又一陣山風海雨的「洄瀾」聲響,也都澆不熄在地人的生命之火,依舊在告訴世人與大自然相依的美好。
如同徐榛蔚長期以來,追求人與環境共好共存的施政理念,為推廣環保教育、提升民眾生態保護意識,花蓮縣府不僅於2022年啟用「花蓮縣環境教育數位中心」,從內到外設置許多具節能減碳功能的綠能設施。
包括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板與遮陽擋風板;周邊全靠風力、太陽能發電的路燈,以及縣府貼心為民眾規劃,多處鋪有植草磚的綠帶空間,希望民眾入內洽公或辦公的同時,也能透過教育無所不在的場域,理解資源循環再利用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為了讓城市永續的領航基地吸引更多民眾前來,花蓮縣府也極力打造友善環境,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像是在大樓內規劃了多條行動不便者的出入動線,並設立育嬰室兼親子廁所等重視性別平等的空間,希望台灣多元族群平等且包容的價值觀也能走入居民的日常。
圖/花蓮將軍府1936園區成為震災後當地熱門景點。方浚碩攝。
另一方面,花蓮縣府也以智能科技實踐環境保護的目標,像是在多畜牧養殖業的三民區,徐榛蔚就建造了全國首座,以畜牧業糞尿沼氣發電的設施「玉里璞石閣生質能源中心」,將每年多達約10萬噸的畜牧糞尿廢水,以全程密閉管線或槽車的方式來運送,並於完全封閉的系統中充分厭氧發酵,徹底解決困擾居民多年的異味難題。對此,不僅里長讚譽有加,直指當地的渠道乾淨許多,連在地人都直呼自己再聞到任何臭味,顯見成效顯著。
圖/花蓮「玉里璞石閣生質能源中心」外牆的彩繪。花蓮縣政府提供。
圖/花蓮「玉里璞石閣生質能源中心」外牆的彩繪。花蓮縣政府提供。
更棒的是,鄰近稻農在插秧期間開始使用沼液沼渣回灌農地後,也驚喜發現,其種植效果遠比化肥要好太多,因此也紛紛響應政策,還吸引鳳林區種植青割玉米的農民跟進,希望以自費運輸的方式,用天然營養的肥料澆灌農田,幫助土壤和作物長成更健康,為新的一年帶來大豐收。
圖/花蓮稻農在插秧期間,開始使用沼液沼渣回灌農地。花蓮縣政府提供。
圖/花蓮稻農在插秧期間,開始使用沼液沼渣回灌農地。花蓮縣政府提供。
由此可見,過去這些年,徐榛蔚已為花蓮的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地環境在縣府種種保護下,不僅有了顯著改善,隨著永續理念全面而深入的融入生活教育之中,也大幅提高當地人的環保態度與競爭力。
圖/花蓮縣長徐榛蔚視察沼氣中心。花蓮縣政府提供。
故儘管花蓮近來逢天災打擊,可是在徐榛蔚專心救災、穩住民心下,他於2024年《遠見雜誌》縣市首長滿意度調查中,依然得到75的施政分數,比2023年增加了0.8分,同時也是全台第三名,尤其徐榛蔚念茲在茲的的「教育」層面,滿意度果然榮登本島13縣市的冠軍寶座。
相信這樣的成績,不僅反映花蓮縣府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應對能力,也彰顯了徐榛蔚及其團隊在平時施政上的苦心與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