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卡礑步道為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氣景點之一,為該區最受歡迎的親水路線。

砂卡礑步道吸萬人朝聖曾有多美?5大看點日本、歐美遊客必訪

砂卡礑步道吸萬人朝聖曾有多美?5大看點日本、歐美遊客必訪 圖 / 砂卡礑步道曾是國內外旅客爭相朝聖的景點。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
作者:龔郁雯
日期:2024-04-08

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砂卡礑步道曾經是依山傍水,擁有絕美景色以及豐富人文風情,適合入門健行者、全家大小同遊的人氣景點之一,曾吸引上萬國內外遊客到訪。4月3日,一場規模7.2的花蓮強震,不僅造成遊客傷亡、失聯,更讓這個大自然與前人的鬼斧神工之作不復存在,要恢復至能夠再開放旅客到訪的樣貌,將是一條漫漫長路。

目錄
通往神秘谷的道路 - 砂卡礑步道
國家級步道 5 大看點吸引萬人朝聖
看點 1:從蓊鬱森林到岩生植物,林相豐富多元
看點 2:四五月油桐花廊走浪漫白色地毯
看點 3:多樣生態伴遊,處處有驚喜
看點 4:巨石褶皺紋理線條剛中帶柔
看點 5:砂卡礑溪清澈透明夢幻寶石色
山,我們等你回來!

通往神秘谷的道路 -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為日治末期為了發展立霧溪水力發電所建造,1940年台灣總督府在立霧溪興建了立霧發電廠,為維修水壩和大水管,修建了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步道原名為「神秘谷步道」,在成為修建水力發電廠的重要道路前,這座山谷曾發生太魯閣族與日軍交戰的歷史故事。有一說是日治時期,日軍為了理番,常在步道口觀察原住民的行蹤,但每當原住民到砂卡礑溪的源頭便會不見蹤影,因此將這裡命名為「神秘谷」。

砂卡礑步道溪流。取自Pukema Go!跟著普克媽世界走透透 FB。圖/砂卡礑步道溪流。取自Pukema Go!跟著普克媽世界走透透 FB。

延伸閱讀

大清水隧道坍方花蓮成孤島!搶修不樂觀未來將暫靠海運接駁

砂卡礑溪是立霧溪的下游支流,在溪的上游處有一個太魯閣族「大同部落」,部落舊名即為「砂卡礑」(Skadang),太魯閣語意為「臼齒」,因昔日建社時掘出臼齒而得名。後期,砂卡礑步道在經過整修後,2001年將步道名稱正式更名為「砂卡礑步道」,而距步道入口約1.5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斯維奇」(Swiji),是太魯閣語的大型葉片榕樹,步道尾端的「三間屋」,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名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

砂卡礑步道路線。取自花蓮觀光資訊網。圖/砂卡礑步道路線。取自花蓮觀光資訊網。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花蓮7.2強震你家結構安全?盤點全台地震險占比最高在桃竹!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砂卡礑步道也被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讓遊客來到這裡不只可以享受大自然的山水饗宴,也能了解豐富的人文歷史。

砂卡礑步道起點。取自花蓮觀光資訊網。圖/砂卡礑步道起點。取自花蓮觀光資訊網。

國家級步道 5 大看點吸引萬人朝聖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60公尺,步道全長為4100公尺,往返時間大約為4至6小時,步道分級為第一級,沿途也有設置一些觀景平台,供大家休息、欣賞風景,非常適合入門健行者與闔家大小共同旅遊、健走。

為什麼砂卡礑步道可以吸引海內外數萬名遊客到訪?以下共整理出5大看點,一起揭秘砂卡礑步道的魅力。

看點 1:從蓊鬱森林到岩生植物,林相豐富多元 

步道區域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但當地的植物生態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特色。在坡度較平緩的地方,土壤堆積較厚,可以看見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蓊鬱林木,其中,樟科楠屬及桑科榕屬的植物是較為常見的樹種,例如樟樹、大葉釣樟、大葉楠、稜果榕、幹花榕、雀榕等。而在坡度較陡的地方,土壤不易堆積且較為乾旱,較利於耐乾旱的低矮的岩生植物生長,如台灣蘆竹和沿階草。

砂卡礑步道林木蓊鬱。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圖/砂卡礑步道林木蓊鬱。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

其中,在陡直的山壁,會發現白肉榕斜長在岩壁上方,伸出密密麻麻的根,緊緊抓住岩壁,這是榕樹的纏勒現象,不僅能讓榕樹吸收到足夠的水分,也使岩壁也因為有樹根的攀附,能夠達到水土保持的功能,使山壁不容易崩落。砂卡礑步道上由於榕樹分佈相當多,因此榕樹緊抱山壁的現象也隨處可見。

砂卡礑步道常見「樹抱石」景觀。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圖/砂卡礑步道常見「樹抱石」景觀。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

另外,大石壁上,也能看到苔蘚類與不同種類的蕨類,包括伏石蕨、石葦、腎蕨、海金沙、卷柏等,佈滿山壁呈現綠油油的一片。

砂卡礑步道可以看到多種蕨類。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圖/砂卡礑步道可以看到多種蕨類。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

延伸閱讀

八年熱情注入太魯閣山腳小鎮!讓世界認識花蓮新城的「練習曲」

看點 2:四五月油桐花廊走浪漫白色地毯 

每年四月底到五月初,步道旁滿樹雪白的油桐花盛開,落花將鋪滿步道,形成白色地毯,讓原本就宛如仙境的砂卡礑步道更加詩情畫意。

砂卡礑步道四月至五月可以欣賞油桐花。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圖/砂卡礑步道四月至五月可以欣賞油桐花。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

看點 3:多樣生態伴遊,處處有驚喜 

在這裡可以看到多種魚、蝦、蟹、水生昆蟲及蛙類在溪水棲息,如高身鏟頜魚、日本禿頭鯊、大和米蝦都是當地的特色物種,喜歡蛙類的旅客有機會在周遭發現斯文豪氏赤蛙、莫氏樹蛙、褐樹蛙、日本樹蛙、白頷樹蛙和盤古蟾蜍,其中,斯文豪氏赤蛙常會發出「啾!啾!」的叫聲,讓人誤以為是鳥,因此,也有人稱他們為「騙人鳥」。

砂卡礑步道青帶鳳蝶。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圖/砂卡礑步道青帶鳳蝶。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

在沿岸溪床上,則有機會見到鉛色水鶇、紫嘯鶇、河烏等溪流鳥類,步道上可能會遇到多種昆蟲、蝶類、蛇類、山鳥,偶爾還會巧遇台灣獼猴等哺乳動物,生機勃勃。

砂卡礑步道有機會看到台灣獼猴。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圖/砂卡礑步道有機會看到台灣獼猴。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

看點 4:巨石褶皺紋理線條剛中帶柔 

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且水中含沙量少,匯流口附近可以發現許多溪石,因岩石崩落後並沒有經過長距離的滾動,保留了原有大塊巨石樣貌。步道周遭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等變質岩為主,走在峻秀的峽谷間,隨處可見不同的岩石紋理。

裸露的山壁上或溪中的巨石上可見許多柔美的線條,就像大塊的千層蛋糕層層分明。這種褶皺地形是因為臺灣受到板塊運動劇烈的影響,地殼快速隆起,而地底下的熔岩被推擠上來後快速冷卻,隆起的岩石再經溪水沖刷、切割,在這樣的作用下,一塊塊剛中帶柔的褶皺巨石誕生,成為砂卡礑步道嘆為觀止的壯闊景致。
砂卡礑溪變質岩。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圖/砂卡礑溪變質岩。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

看點 5:砂卡礑溪清澈透明夢幻寶石色 

砂卡礑溪流經大理石,溪水中的微酸會溶解大理石中碳酸鈣成分,使砂卡礑溪呈現翠綠碧藍的夢幻寶石色,也因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的緣故,水中含沙量少,在颱風、豪雨之後,溪水都能保持清澈明亮,有許多遊客都是為此慕名前往。

砂卡礑溪水湛藍。取自大詹的奇幻樂遊旅程FB。圖/砂卡礑溪水湛藍。取自大詹的奇幻樂遊旅程FB。

延伸閱讀

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懶人包! 路線、禁忌、穿著、交通一次看

山,我們等你回來! 

砂卡礑步道在台灣,曾有數名行腳部落客走訪介紹,以「初心者也能挑戰的登山步道」「花蓮絕對美境神秘谷,入門級森林小徑」「清澈碧綠的砂卡礑溪 此生一定要造訪的神祕谷步道」吸引更多山林旅遊愛好者造訪。

砂卡礑溪流可看見許多巨大石塊。取自大詹的奇幻樂遊旅程FB。圖/砂卡礑溪流可看見許多巨大石塊。取自大詹的奇幻樂遊旅程FB。

而國外也有不少部落客,將在砂卡礑步道及太魯閣國家公園旅遊的過程用影片紀錄並分享,一名澳洲部落客 Justincrediblelife 就曾分享他在砂卡礑步道不僅欣賞到各種美景、發現豐富生態,更在旅途中認識了來自日本、南韓、中國的遊客。

來自英國的 Jamie and Hannah 以及美國的 Tales From Our Pocket,兩組旅遊部落客皆表示砂卡礑步道及山谷、溪流景色美得讓人駐足,英國的 Jamie and Hannah 更將花蓮太魯閣比喻為台灣的天堂。

經過這次4月3日花蓮強震及後續大大小小的餘震後,山谷美貌不再,更多的是遊客失聯、失去性命以及土石崩落的哀戚,太魯閣國家公園經評估需要長期修復後,也宣布無限期休園。

一名台灣的旅遊部落客 Pukema Go!跟著普克媽世界走透透於4月8日在粉絲專頁發文感歎:「山一直都在 嗎...」表示過去爬山遇到下雨,山友們就會互相安慰說:「沒關係~山一直都在!」如今太魯閣國家公園面貌驟變,讓人不勝唏噓。

砂卡礑步道山谷。取自花蓮觀光資訊網。圖/砂卡礑步道山谷。取自花蓮觀光資訊網。

曾經去過砂卡礑的遊客紛紛透過過去旅遊所拍下的照片來回憶當時所見的美景,並期盼有朝一日能再與大家共享太魯閣國家公園及砂卡礑步道的美好景緻。

砂卡礑步道入口。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圖/砂卡礑步道入口。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 FB。

現在世界各地皆關注著砂卡礑步道的救援與修復狀況,希望傷者能夠早日康復,逝者可以安息,失聯者可以尋獲,而山林也能夠在休養與整復中恢復過去的生機與美貌。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旅遊花蓮縣東部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大甲媽遶境先鋒「報馬仔紅線」靈過月老?進香旗這樣插氣炸神明
桃機第三航廈、第三跑道、桃園航空城進度到哪?三大計畫近況!
台北捷運最冷門前十站出爐! 第一名風景美乘客反讚如都市秘境
大巨蛋不只漏水還狂晃像大地震?連兩年評分不及格北市將解約
嘉義也要蓋輕軌?台積電設廠衝擊交通,BRT與輕軌終極二選一!
龔郁雯

龔郁雯

城市學特約編輯。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