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不住殯儀館隔壁!北市一殯開拆,6千坪土地釋出再造市區

我家不住殯儀館隔壁!北市一殯開拆,6千坪土地釋出再造市區 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作者:陳布萊
日期:2024-06-14

台北市第一殯儀館完工啟用至今已60年,陪伴無數往生者走完最後一哩路。但隨著城市的發展,本來位處郊區的一殯周邊已逐漸發展成為精華商辦區,也讓附近民眾對於這個「市中心最大嫌惡設施」相當感冒。而在第二殯儀館擴建完工後,一殯也正式功成身退,台北市政府12日舉辦祈福暨圓滿感恩灑淨法會後正式開拆。未來,這塊面積近6000坪的土地,在經過幾年的「曬地」驅散陰氣後,不論是要當做醫學中心、商辦大樓、社會住宅甚至運動中心等,都讓在地居民深深期盼。 

「你家住哪裡啊?」這樣一句簡單的問候語,聽在中山區行政里民的耳裡可能不太好受,畢竟說自己家住「殯儀館旁」聽來都不怎麼吉利。行政里里長鄭春華便說,一殯在這地方已經60年了,應該要還給行政里一個公道,「居民都非常接受一殯要拆除,已經夢想了60年」。

鄭春華說,里民們寧可不要回饋金,但就是要把一殯拆除掉,把附近熱絡起來,做商辦大樓也讓社區也有面子,「不然的話人家問你住哪裡?都不敢講,說我家住殯儀館,一定說我家住行天宮」,所以說已經忍耐了60年,也要還給里民公道。

回顧台北市第一殯儀館的發展,1960年代因台北市的外來人口迅速增多、台灣人也逐漸可以接受火葬的背景下,台北市政府於1964年在民權東路與松江路交界處的下埤頭地區,建造了第一殯儀館的前身「台北市殯儀館」,是日治後台北市第一家公營的殯儀館。殯儀館在1965年正式啟用,專門協助家屬處理喪禮、祭拜以及遺體停棺冷藏等喪葬事宜。

延伸閱讀

9縣市高喊「選我」推夜市牌!黃仁勳鬆口輝達來台設廠地點

台北市政府提供。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就目前的城市發展狀況來看,第一殯儀館所在地高樓林立,讓一殯顯得相當突兀。但事實上,這個選址在當時實屬合理,是位在市郊區,與當時發展重心城南區有段距離。但隨著都市發展與遷移,原本位於市郊的一殯周圍土地不斷開發、築起高樓,成為台北市的重要商業區之一,這也讓第一殯儀館遷移的呼聲日益高漲。

在經過多年的爭取後,第一殯儀館拆除案終於拍板,台北市政府12日找來法鼓山多位師兄、師姊舉辦祈福暨圓滿感恩灑淨法會,讓第一殯儀館圓滿畫下句點。這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為台北市的未來發展鋪平了道路。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中國快艇闖破防線有多扯?淡水河渡船頭遊蕩51分鐘才被抓!

根據台北市政府規劃,一殯整體拆除作業預計5個月,考量民俗因素,後續會轉為停車場、綠地公園等進行「曬地」,驅除陰氣。至於後續該塊6000坪的土地要如何使用?目前仍未有定案,市府仍會繼續蒐集、聆聽地方意見並考量整體市政建設,尋求既可滿足在地需求與城市發展的做法。

在地議員林珍羽說,目前居民對於一殯這塊地的發展,大多希望能採複合式發展,希望能照顧到各年齡層,會比較符合周邊居民跟市民的期待。議員陳炳甫則認為,未來的規劃市府不用急促決定,應先找好方向,引免後續發生弊案。

台北市政府提供。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市議員陳怡君則說,市府應該先開公聽會,居民認為可設公園,沒禁忌的年輕人建議設長照、公托等,也有里長認為可做商辦。議員柳采葳則指出,希望市府對一殯土地改設複合式使用大樓,包含讓市府局處進駐、設青創基地或社宅。

外界或許會對於殯儀館舊址上,任何新建的建物不論是商辦還是社宅等,會有所顧慮,但事實上,台北市過去也有不少處類似的用地轉移案,甚至有不少學校就是蓋在墓仔埔上的。

延伸閱讀

想在大巨蛋看演唱會?卡2道「柯文哲枷鎖」蔣市府也頭疼

舉例來說,位於大同區的蘭州國中一帶,過去是大龍峒共同墓地;國語實小與鄰近建國中學一帶,過去為龍匣口共同墓地;西門紅樓延伸到西門國小、台大北護分院旁一帶,早年也是新起街共同墓地。而著名的福德坑垃圾掩埋場,近年改造為兼具環保、休憩、教育等多功能的「福德坑復育公園」,並規劃約1.2公頃的土地為樹葬區「詠愛園」。

這類都市發展需求的轉變,反映了台北市在都市規劃和土地利用上的靈活性,執政者設法將不再使用、或是適合改變用途的墓園地區,轉變為具有其他社會功能的空間。這種轉變不僅提供了新的公共空間,給予社區重新發展活絡的機會,也體現了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保存。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政策台北市社福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關渡碼頭貨櫃市集全面啟動!不能錯過的台北知名市集一次看
高雄「首都光榮感」國際公認?2024改變最大城市讓台北人沈默
一句「我台中人」換台北羨慕?2024改變最大城市扯到網友不信
陳布萊

陳布萊

城市學特約記者。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