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統一管理國民、糧食等分配,要求人民將姓名、血型與出生年月日等資料縫在左胸前或防空頭巾上,以方便辨識身份、防止間諜,當然也有戰爭少了不了的搶救、認領遺體,在這樣的集體記憶下辨識個人資訊的號碼「身份證」自然沒有什麼好感,一方面日本民情也相當重視隱私權,因此在長期沒有身分證的情況下,日本國民都是用駕照、健康保險證件、住民票(類似戶籍謄本)等卡片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圖/圖源:wikipedia。
不過也因為沒有統一文件,可以讓政府各單位串連相關資料,讓行政效率提升,因此日本政府也曾經想推行「身分證」用一串號碼來記載國民的所有資料,不過過程都收到非常多反對聲浪,不少日本國民認為政府如今想要收集個人資訊的行為,都是對人權的侵犯,一直到2015年10月1日日本政府通過My Number法(マイナンバー法)才有正當名義,基於健康保險、厚生年金、社會保險等需要,可以索取特定個人情報。
圖/取自日本國鐵勞動組合。
雖然根據統計,截至2024年2月底,持有My Number Card的比例已經增加到73.3%,但其中有46.7%的人不隨身攜帶該,相比之下,約80%的人會隨身攜帶駕駛執照,其中健康保險證使用率僅為6%,面對年底即將全面轉換的期限在即,目前My Number Card普及度仍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