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鐵站到嘉義縣長官邸的路上,窗外的景色從一棟棟的高樓大廈,變成綠油油的農田,進入太保市區之後又呈現都市的樣貌,而這僅僅是十分鐘的路程。
過去,在嘉義縣很少能看到高樓林立的情景,如今,不僅在太保市形成都市聚落,台積電、華泰名品城、無人機產業未來也在嘉義縣扎根,為這座城市注入全新活力。而嘉義人也非常滿意這樣的改變,在2024遠見縣市調查中,嘉義縣長翁章梁不僅再次蟬聯五星寶座,在滿意度和施政分數都是22縣中最高,其中滿意度更是唯一突破8成,不滿意度僅有8.2%,也是22縣市中最好的。提到嘉義縣這幾年的發展,翁章梁則是謙虛地的笑說,「我到現在還在打基礎,哈!」
「知足、認命,但內心深處卻又帶了點不認命」身為土生土長嘉義人的翁章梁,回憶起30年前嘉義的生活氛圍,有感而發,而其中的不認命,就是家長期望小孩可以好好讀書,有一天可以翻身,不用再從事農業。
由於嘉義縣擁有富饒、肥沃的土地資源,再加上平原的地勢以及適合農業的氣候,也讓嘉義縣至今仍是台灣的農業重鎮之一。而隨著60年代台灣的工業開始起步,農業為重的嘉義縣慢慢與台灣的產業趨勢逐漸脫鉤,也讓青年人口外流的議題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嘉義人普遍的共識。
然而,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帶來的不只是人口外移,也讓嘉義人對於這塊土地也失去了想像的空間,因為許多人都是農民,大家每天很辛苦的務農,卻看不到太大的變化,翁章梁語重心長的說。
有鑑於嘉義的農業資源與條件實在太豐富,再加上嘉義縣是台灣農業的重鎮之一,翁章梁直言,嘉義真的沒辦法沒有農業,若沒有農業,不僅會很大程度影響水土保持,更涉及到國安問題,此外,因應永續趨勢,台灣本地的農業發展也成重要關鍵,因此,農、工一起併行發展,或許才是嘉義縣未來的最佳解答。
若要成功從農業大縣轉換成農工大縣,相關的硬體建設是不可或缺的條件,然而,過去要在嘉義縣推動並不容易,翁章梁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並表示,過去隨著大嘉義生活圈的商業核心—嘉義市獨立升格為省轄市,使得少掉了蛋黃區域的嘉義縣基本上是小鎮形態,是去中心化的,各個鄉鎮都自成一派、相對獨立,不像彰化有彰化市,雲林有斗六市,有重點區域可以聚焦,在18個鄉鎮各成一個生活圈的情況下,新的建設要落腳在哪,才不會讓不同鄉鎮的居民相互吃味,也成了歷任縣長的難解之題。
為了重新喚起居民對於嘉義的想像,翁章梁一上任就喊出「嘉義未來不只是農業縣,它即將成為農工大縣」,希望找回嘉義人的自信與信心,如今,在翁章梁與團隊的努力之下,嘉義縣不僅迎來台積電設廠,成功讓科技業踏進嘉義縣之外,也大力推動無人機產業,打造無人機國家隊,讓嘉義漸漸有了農工大縣的雛型。
圖/取自臉書@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
此外,對於過去一直沒有中心區域的嘉義縣,翁章梁激昂地說「未來,太保市將成為嘉義縣的『新城』」太保市不僅具有高鐵的交通區位優勢、故宮南院,也引進華泰名品城Outlet,讓嘉義縣民未來可以不用跑到嘉義市,甚至是台中、高雄等地方,就可以滿足休息時的休閒娛樂等相關需求,另外,台積電的設廠也意味著科技人才的遷入,這些高薪階級也會帶進不同的生活消費習慣與價值觀,帶動整個城市的變化,翁章梁也期許在不久的將來,嘉義不只是一個生產基地,可以變成一個新興的消費基地。
圖/Outlet確定落腳嘉義高鐵站前,未來將帶動嘉義縣更多人流與商機進入週遭區域。
其實,不僅是太保市有轉變,嘉義縣18個鄉鎮市都正在慢慢轉型、蛻變,翁章梁說到他最近到嘉義縣的山區,發現原先都在種植茶葉、竹筍等加工品的區域,很多現在都是青年在種植咖啡、開民宿或是創業,不僅開始慢慢轉型,也有年輕化的跡象。
看著嘉義縣這幾年的改變,翁章梁笑著說,很榮幸嘉義可以與高科技、半導體產業鏈結,跟上台灣產業的主流趨勢,成為國家隊的一員,一起打國際盃。但我們的願景是讓嘉義變成農工大縣,所以開車進到嘉義縣還是會看到一片片的農田,這個是不會變的,因為農業是我們的底蘊。而談到未來農業的趨勢,翁章梁表示,之後許多青年人口可能會遷往太保等中心區域,從事科技產業及服務業,雖然務農人口可能會減少,但未來透過智慧科技與智慧機械的導入,留下的青壯農仍可以維持農業的發展力,繼續讓嘉義的農業蓬勃發展。
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對於執政六年來嘉義縣的改變,從民調來看居民可以說是非常滿意,且十分有感,而其中翁章梁感觸最深的是,當他到各地訪查時,開始有聽到父母跟小孩說家鄉現在發展的不錯,有機會可以回家工作,翁章梁表示這在過去是聽不到的,過去父母親都是希望孩子離開嘉義,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如今的這番場景對他而言就是最大的肯定。
「我不在意自己在任內到底對嘉義做出什麼貢獻,或是興建了多少建設,我更在意的是,嘉義人能不能持續對這塊土地抱有夢想,對於未來是否有著無限的想像,這才是我最關注的事情」
回想30年前的自已,翁章梁表示自己當時非常的徬徨,唯一確定的就是希望可以參與公眾事務,回饋社會,而30年後的今日,他不僅找到了實踐自己夢想的方式,也讓嘉義縣民們對於這片土地的夢想持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