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春節年後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由來是眾說紛紜,不過各種傳統說法上,大致都不脫新春最後一日的定義。
因此過往農民通常會在這一天,手持火把走在鄉間小路,藉由驅趕蟲獸,祈禱這一年能有好收成。而一般民眾,則會在門口高掛彩燈祈求平安,一說是人間只要猶如「火海」,就能躲過天帝懲罰;二說為古時漢文帝,正是在這一日平定「諸呂之亂」,所以百姓才會張燈結彩,慶祝太平盛世來臨。
然而無論如何,元宵歡慶意味濃厚,且據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這一天許的願望更容易達成。好比以道教信仰來說,元宵節恰巧是階僅次玉皇大帝的三官大帝(三界公)生日,所以當日只要用心祈福,就能帶旺上半年財運。
圖/取自freepik。攝影者jcomp。(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再來是已婚婦女若想求子嗣,那元宵參拜註生娘娘,鑽過或穿越燈籠底下,取「燈」字台、客語的同音「丁」,據說就能獲神明保佑,給家中添丁生子;當然不想鑽燈籠也無妨,傳說元宵夜賞月,借助月娘光輝的神力,女性也有機會受孕。
不過想趁春日之際財運亨通、家庭美滿,前提當然少不了浪漫的愛情。尤其古時候民風保守,平時無法隨意出門的女性,只能趁元宵賞花燈時出門走走,讓自己豔遇機率大增!因此嚴格來說,過往不少歷史學家都表示,元宵節其實比成婚的牛郎織女七夕傳說,更像是中國的情人節。
而針對這一點,中國歷代許多詩人也曾以作品道出心聲,好比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就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透露自己忘不了過去元宵約會的深刻回憶。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zheng jua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又如辛棄疾的《青玉案》,一首「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鉅細彌遺傳達出元宵的熱戀思緒。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元宵節,民間男女的情愛更是打得火熱,像《周禮.地官.禖氏》這本官制典籍就提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意指春暖思春之時,適婚年紀的男女若還單身,通通都能把握「元宵一刻」,只要彼此在路上看對眼,即可「奔者不禁」,相約來一場魚水之歡。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hreavv。(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而且這潛規則下,即使女方跟好幾位男性行周公之禮,導致孩子出生後父不詳,村裡也人會責難,因當時中國人口不多,對家庭而言有人斯有財,所以大家都會想盡辦法增產報家,提升勞動力,部落或村莊每誕生一名孩子,眾人就會一起養育。
由此可見,必吃湯圓的元宵節,凡事講求歡樂圓滿,彷彿人生在世的所有念想,都能在這一天順利達成。
不過時代變遷,現在人觀念日趨開放,所以就一夜情而言,似乎再也不必等元宵「奔者不禁」了,只要兩人渴望「雙向奔赴」,就不無不可;至於情人節,相信找到對的人,肯定天天都是。就這些視角來看,老祖宗的年度心願來到21世紀,應該也可說一一達成了,元宵節果然是個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