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國際大環境影響,2023年出口表現疲軟,相關產業營收下滑導致必須面臨縮減人力的情況,但並未出現大規模裁員的狀況,因此影響不大。在內需市場部分,受惠於疫後經濟復甦持續升溫,產業相對活潑熱絡,尤其觀光餐旅業人力需求大增,甚至還出現缺工現象,工作機會也跟著增加。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說,2023年全球景氣趨緩影響台灣的出口發展,但受惠於疫後消費動能持續回升,觀察2023全年就業人數1152萬8000人、年增11萬人,主要增加在服務業。近一步分析,去年服務業就業人數年增12.8萬,但製造業就業人數年減1.1萬人,顯示兩個產業表現的差異。
陳惠欣指出,整體而言,勞動市場尚屬穩定,12月失業率3.33%、失業人數39萬9千人,是23年以來同月最低;全年失業人數平均為41萬5千人,年減1萬9千人,全年失業率3.48%同樣創下2001年以來、近23年最低。
圖/取自Unsplash。
按教育程度別觀察,失業率最高的是大學,來到4.80%,其次為高中職3.20%、研究所2.74%。大學生成為失業率最高的族群,似乎不會感到意外。台灣社會經雖然近年開始修正「廣設大學」的偏誤教育正直,但仍在調整階段,大學依舊門檻低、大學生還是滿街跑,學歷貶值;再加上台灣產業發展偏重科技業,待遇又領先其他學科產業,職能發展「學非所用」、薪資待遇、工作環境不如預期等,都是導致大學生失業率高的問題。
若按年齡層觀察,20至24歲者失業率達11.76%,推估是因為初出社會首次尋職,加上處於職場調適階段所致;其次為15至19歲,失業率8.39%;25至29歲失業率為5.99%次之。
之後隨著職涯探索期結束,失業率也隨年齡層逐步下降。30至34歲則降至3.68%、35到39歲為2.66%、40到44歲為2.48%、45到49歲為2.46%、50到54歲為2.05%、55到59歲為2.18%、60到64歲為1.71%。
儘管全台灣各縣市平均失業率差異不大,但其中,又以高雄市的表現最為亮眼,失業率3.4%為六都最低。特別是在15到24歲、24到29歲這段,失業率分別為9.8%、4.6%,更是領先其他六都。從數據可以證明,高雄市已非過去前市長韓國瑜口中的「又老又窮」。
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根據統計,六都15到24歲失業率最高的是台北市,達13.8%,其次依序為新北市13.3%、桃園市10.8%、台南市10.5%、台中市10.3%、高雄市9.8%。
25至29歲青年失業率部分,最高的是台南市,達7.5%,其次依序為新北市6.3%、台中市6%、台北市5.2%、桃園市4.7%、高雄市4.6%。
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高市府發言人周璟瑜表示,陳其邁市長上任後引進電動車、半導體、智慧科技等產業,透過園區開發、招商引資等吸引產業進駐,藉此帶來就業人口,已逐漸展現在高雄總體及青年就業表現。
至於高雄市總體失業率下降,周璟瑜強調,市府除了積極招攬國際大廠、企業進駐帶動就業外,也配合中央紓困政策,協助事業單位維持營運及勞工穩定就業,持續運用僱用獎助、缺工獎勵、跨域津貼等作為,提供市民更多元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