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2年,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的鄭成功,攻陷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據點熱蘭遮城(今台南安平古堡),建立台灣首個漢人政權。然而鄭成功不到半年便離世,而且期間發生與其子鄭經的紛爭,以及征討台灣中部的原住民聯合酋邦「大肚王國」,真正治理台灣的時間極為有限。
然而位於台灣北部,淡水河主流上游的大漢溪,卻出現鄭成功最早的「降妖」記載。
成書於清道光、同治年間(十九世紀中葉)的地方志《淡水廳志》,提到鶯哥山(今鶯歌石山)有塊巨鳥形狀的石頭,名曰鶯哥石(今鶯歌石),長年吐出瘴氣。鄭成功率軍行經此地時,被瘴氣所擾迷失方向,於是下令砲擊鶯哥石的頸部,將瘴氣沖散。
除了口吐瘴氣之外,鶯哥石有人類碰觸便會染疫,動物因此暴斃的相關記載。另外鶯哥石也有「鸚哥」、「鷹哥」的別稱,也是現今鶯歌區的地名由來。
圖/日治時期的鶯歌石一景,今日建物林立,已難窺得全貌。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淡水廳志》提及鶯哥山對岸也有一座形似巨鳥的鳶山。鳶山有「飛鳶山」和「鴟鴞山」的別稱,不管是「鳶」「鴟」還是「鴞」,都是指老鷹或貓頭鷹一類的猛禽。照理而言,一溪之隔的鶯哥石,正確的名稱理當為「鷹哥」,才能與鳶山對應。
《淡水廳志》記載鄭成功下令砲擊鶯哥石之後,也同樣砲擊鳶山;著於日治時期的《台灣史跡志》裡,亦有鳶山成妖作亂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史跡志》強調鳶山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鳶山所在的三角湧(今三峽),為大漢溪、三峽溪、橫溪交匯之處,早在十七世紀初的荷蘭、西班牙統治時期,便已有漢人入墾的紀錄,但真正要到十七世紀末的清代康熙時期,才開始有計劃性地形成漢人聚落。從三角湧的發展歷史來檢視鳶山乃至鶯哥石的傳說,或許才能看出更清晰的樣貌。
圖/於民國六十五年(公元1976年)豎立的「鳶山勝蹟」碑一景。普通人攝影。
不僅是鳶山,從鶯哥石的名稱也可以看出些許端倪。鶯哥的「哥」字,是無意義的詞綴,例如老虎的「老」、鞋子的「子」。而以「哥」做為詞綴,多見於廣東話與客家話,這便能呼應清康熙年間客家移民拓墾鶯歌的歷史。
《淡水廳志》基於官方立場,在鄭成功砲擊鶯哥石與鳶山的記載中,是以「偽鄭」來稱呼鄭成功,但「偽鄭」亦可泛指整個鄭氏政權。換句話說,《淡水廳志》關於鶯哥石與鳶山的記載,可以解讀為鄭成功去世之後,鄭氏政權往北台灣擴張版圖的過程。
圖/國立台北大學以飛鳶作為象徵,圖為校園內「三峽飛鳶」銅雕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此外,「偽鄭」也可能是代表整個漢人全體,作為清康熙時期漢人披荊斬棘、開拓鶯歌、三峽二地的隱喻;鶯哥石的口吐瘴氣與鳶山的作亂,則象徵了原始山林的嚴苛環境,或者是當時的原住民部落。
雖然傳說未必屬實,卻也反映當時先民生活的蛛絲馬跡。如今的鶯歌石與鳶山,已成為登山健行的熱門去處。若能妥善運用兩隻妖鳥的形象,想必也能提升鶯歌與三峽兩地的觀光與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