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於車水馬龍的中和枋寮老街,繁榮一時卻注定成為歷史?

隱藏於車水馬龍的中和枋寮老街,繁榮一時卻注定成為歷史? 圖/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中和廣濟宮,主祀開漳聖王,為枋寮老街的信仰中心之一。普通人攝影。
日期:2023-11-15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台灣進入清領時期。清廷初期對於台灣的治理不甚積極,雖解除海禁政策,但又立下渡海禁令,提高遷居台灣的門檻。直到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渡海禁令放寬,讓台灣迎來一波漢人移民潮,以北台灣發展最為顯著。位於今日新北市中和區的枋寮老街,正是應運而生的漢人聚落。

集天時地利的中和第一街

北台灣在清領時期以前,僅在淡水河口、基隆及北海岸其他零星地點有漢人的蹤跡。當時來到北台灣的漢人數量不足,難以深入台北盆地,也無法與當時普遍存在的平埔族抗衡。到了雍正以降的渡海禁令放寬,大量漢人的湧入,吸引眾多漢人流民以及獨資或集資的「墾號」前往開發。

其時位於大漢溪右岸、新店溪左岸,範圍大約囊括今日三峽、土城、板橋、中和、永和等區的擺接平原,正是漢人拓墾的絕佳地點,自清乾隆時期開始,擺接平原上沿著河岸的漢人聚落便紛紛興起。漳州人林秀俊所領導的「林成祖」墾號,引新店溪水源挖鑿水圳,並招徠同鄉佃戶種植稻米。

曾為新店溪主河道的廟子尾溝一景。普通人攝影。圖/曾為新店溪主河道的廟子尾溝一景。普通人攝影。

但光是有農業聚落還不足以形成「老街」,商業形式與交通便利缺一不可。當時新店溪的主河道與現在不同,橫穿今日中永和地區的市中心,水量豐沛利於舟楫航行;加上清乾隆年間正是台灣樟腦產業的鼎盛時期,亦需要一個將砍伐後的樟木提煉成樟腦並出口的加工據點。

有著水利之便與市場需求,枋寮逐漸形成一個重要的商業據點。

延伸閱讀

新北平溪「魔神仔」的真面目?非神非魔還能轉型觀光吉祥物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枋寮」之稱的由來

枋寮老街的得名,普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來自當時漢人聚落為了警戒平埔族,必須搭建「班寮」輪班守衛,久而久之便被訛傳成枋寮;第二種則與國境之南的屏東縣枋寮鄉得名緣由類似,當時工人們提煉樟腦的作業極為費時,為求節省來回奔波時間,便會利用木板作為建材,就近搭起臨時休息居住的「板寮」。閩南語的將木板稱為「枋仔」,故而得名。

在優越的地理條件,以及林成祖家族的戮力經營之下,枋寮迎來了榮耀時刻,一度成為擺接平原上的商業與行政中心。

鄰近中和廣濟宮,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的中和福和宮,主祀神農大帝,於公元1925年遷建至現址。普通人攝影。圖/鄰近中和廣濟宮,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的中和福和宮,主祀神農大帝,於公元1925年遷建至現址。普通人攝影。

怎麼興起,便怎麼沒落

然而枋寮的榮景並不長久,首當其衝便是發生於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由於林成祖家族與林爽文同為漳州籍,因此受到清廷的非難,林成祖家族勢力大受影響。

更具衝擊性的是,出現了因林爽文事件而發家致富的林本源家族。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林本源家族將主據點遷至枋橋(新北板橋舊稱),枋橋在林本源家族的經營下迅速繁榮,枋寮在擺接平原上的「一哥」地位岌岌可危。

延伸閱讀

政治宣傳品也能封神?福康安與台南「白蓮聖母」的奇幻旅程

今日的枋寮老街,變成平常隨處可見的一般街道。普通人攝影。圖/今日的枋寮老街,變成平常隨處可見的一般街道。普通人攝影。

日治時期鐵路縱貫線的開通,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作為聯繫台灣南北的交通大動脈,鐵路行經枋橋而非枋寮,造成兩地重要性愈加懸殊。雖然枋寮仍有南勢角山煤礦產業的開展,但此時已降格分送煤礦至枋橋與艋舺(台北萬華舊稱)兩大商業據點的集散地了。

爾後新店溪改道,枋寮喪失水運功能;國民政府來台後都市化進度飛速,中永和地區湧入大量外來人口,老街的樣貌難以維持,連基本的觀光都無法發展。近年縱使地方上有重振枋寮老街的聲音,但仍難敵時代洪流,枋寮老街被遺忘已是必然的事。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新北市文化復興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英國在淡水歷史比中華民國久?紅毛城見證台灣400年光陰
神明也得讓三分!台南孔廟供奉著台灣最強女鬼陳守娘?
捷運中和公館線改中和光復線!延伸國父紀念館紓解大巨蛋人潮
情人節不想再當單身狗!9大超夯月老廟,中和神明護同志愛爆紅
Somebody Sue/普通人

Somebody Sue/普通人

喜愛歷史、閱讀、創作的一介普通人,特別專攻三國歷史、香港電影以及日本文化,著有《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的三國史》一書。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