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香港釣蝦場,那風格簡直跟台灣截然不同。由於香港地小人稠,無法像本土一樣,往地下開挖人工養蝦池,只能在高樓大廈裡找到一片天地,在地上砌出一座立體的養蝦水族箱。換言之,香港蝦池彷彿海洋館的高大水族箱,釣蝦客只能坐在吧檯高腳椅上,無法像台灣人拿板凳或塑膠椅排排坐。
不僅如此,香港釣蝦場還十分講究派對氣氛,現場總閃爍出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效,若以台灣人視角來看,不特別說明的話,很可能以為來到夜店。
但儘管香港釣蝦場很追求時尚感,對比台灣樸實無華的傳統道地裝潢,兩者風格迥異,可是兩地各有各的風味,也有好有壞,畢竟香港紙醉金迷的炫目燈光,非常考驗釣蝦客觀察蝦子是否上鉤的眼力。
值得一提的是,港台釣蝦場仍有一個特色相同,那就是對料理新鮮食材的堅持,所以民眾釣完蝦,無論直接帶回家烹煮,還是當場製作美味的鹽烤串蝦,或是請釣蝦場廚房幫忙烹飪,端出各種口味的鮮蝦料理,都能讓釣蝦客在蝦子大豐收後,繼續享受大快朵頤的味蕾快感。
然話說從頭,香港業者近年為何一窩蜂開釣蝦場呢?循時間點回朔源頭,確實是受台灣知名球星林書豪,以及科技大神黃仁勳等名人加持的影響,連香港知名的MC張天賦,都趁著推單曲《抽》之際,專程飛往台北釣蝦場取景、拍攝音樂MV,想一睹台灣釣蝦場的真實風貌。
加上疫情解封後,香港人有更多機會能夠登台,親眼見證台灣歷史悠久釣蝦文化,因此也對本土釣蝦高手如雲這件事,興起滿滿的憧憬與崇拜。
好比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2017年一位名叫Brian的香港釣蝦客,就因為曾來台釣蝦,感受到箇中娛樂,於是毅然決然在香港老家打造一間屬於自己的釣蝦場。
圖/台北士林一處釣蝦場。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池洋洋。CC BY-SA 4.0,
不過據悉,Brian的釣蝦場並非香港第一家,2012年林書豪返台時,因為也約上隊友大衛李(David Lee),一同感受台灣特有的釣蝦娛樂,所以也掀起香港人關注,希望也體驗到抽桿的快感。就這樣,當年有香港業者也嘗試經營釣蝦場,無奈時運不佳,很快一一倒閉。
然而,這些年的名人效應,依舊讓台灣本土再刮起釣蝦熱潮,這項庶民活動也再度馳名香港。
對此Brian就觀察到,疫後香港人愛上釣蝦的比例可說直線上升,用暴增形容也不爲過,當地釣蝦場還因熱鬧喧騰的氛圍,發展出獨有的商機型態,成為情侶約會、親子同樂的熱門場域。
此外Brian還因為釣蝦成癮,加上見識過台灣人高超的釣蝦實力,所以至今,他會定期在香港或台灣舉辦釣蝦比賽,並讚嘆「台灣選手的釣蝦功力真的高出我們一截」。
同時他也期盼,香港釣蝦圈能透過與台灣選手的多方交流,大幅精進在地人的技術,因為當地流行一句話說「在香港釣蝦的人,一生沒來台灣釣過蝦,就不算有在釣蝦」,顯見香港人早視台灣為釣蝦聖地。
另一方面,香港的釣蝦業者,可能因建置釣蝦場的成本較高,經營維運與耗材花費都所貲不斐,所以在香港釣蝦,入場價格整整貴出台灣一倍,也間接促成香港人來台必釣蝦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