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TT該文內容,有網友提到,台灣美食琳瑯滿目,日前其菲律賓朋友來台時,卻指明想吃「台式飯糰」,而且還學在地人的口吻,精準說出「要紫米的」,這讓原PO聽了大吃一驚,事後不禁發文好奇「台灣飯糰突然變得很有名? 」
此外,原PO的菲律賓朋友點完餐後,還進一步讚賞台式飯糰,表示「一個30~50元,還可以帶著走,所以台灣應該把飯糰當成(代表性)美食之一」,話鋒一轉更抱怨,台灣過去主打推廣的美食,如小籠包、牛肉麵等,一份動輒2、300元卻還吃不飽。
儘管該菲律賓朋友講得振振有詞,可這番話依然讓原PO十分玩味,忍不住回虧「珍珠奶茶一杯是兩個飯糰的價格,你也喝得很爽阿,真奇怪!」看來無論哪一國人,出國旅遊把飲料、食物變成「兩個胃」,是常有的事。
圖/取自臉書「味鼎」。(台式飯糰示意圖)
然而,對於台式飯糰在國際發光發熱,慢慢跟著登上台灣之光的跡象,許多網友看了也深表認同,先後留言回應「懂吃」「攜帶方便又有飽足感」「我也喜歡紫米」「相對便宜,吃得飽,有的還可以選料」「鄉下地方傳統早餐店的飯糰特好吃」「便宜又能吃飽啊」。
當中,還出現不少旅居海外的網友強調「我每次回台灣都會買台灣飯糰」「台灣的飯糰真的好吃,出國久了會懷念」「飯糰好吃啊,只是沒有推廣而已吧」。
值得一提的是,有網友接著發現,台式飯糰不僅受東南亞旅客的親睞,過去幾年,早在鄰近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和泰國等地掀起熱議,並紛紛表示「日本好像也有在介紹」「日雜dancyu最新一期也有介紹台灣飯糰」「看一些日韓來台旅遊的Vlog有介紹飯糰」「東京之前台灣祭 電視有報」「看YT有人帶日本大胃王去吃台北的飯糰」「曼谷也有開(飯糰店)」「台灣飯糰在中國賣超好,不知道嗎」。
不過,由於台式飯糰經常和日式飯糰做比較,有網友因此特別提到「跟日式飯糰比,台式配料比較豐富,口感也比較多變」「台灣飯糰還是熱的」。
其實嚴格來說,台灣傳統飯糰又稱「粢飯糰」,源於中國江南地區的早餐文化,但真正在台灣興起的時間點,約莫是日據時代。
圖/取自Unsplash。(日式飯糰示意圖)
當時,因為許多台灣人從事礦工業,加上家裡沒有冰箱,難以保存食材,所以民眾除了受日式飯糰引入的影響外,也往往會將前一天的剩菜包入剩飯裡,並以竹葉包覆,好讓攜帶、飲食都不便的礦工,方便將其壓捏成圓柱形、長條形等形狀,趁空擋飽餐一頓。
因此台式飯糰多使用熱飯,不同於日式飯糰,使用外層覆蓋海苔的冷飯,而且多捏成三角形,即超商常見的「御飯糰」概念。
另外,台式飯糰這股風潮,也已吹向西方國家,產生出些微變化,好比有網友接著補充「連法國人覺得很新奇,飯糰將會在全球爆紅」,而過往,也有美國紐約知名主廚拍攝影片,親自示範如何製作「台式飯糰」。
有趣的是,該主廚添加的飯糰配料,除常見的蛋、油條、蔥和肉鬆外,還加入了酪梨,並於最後淋上豆瓣醬,讓飯糰滋味鹹中帶甜。中西合併的獨特吃法,讓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都忍不住出面發聲,直呼「我是台灣行政院長,我認證通過這個飯糰」,顯見台式飯糰在美國有愈來愈受歡迎的趨勢。
但說到配料,台式飯糰就跟肉粽一樣,各地有不同特色口味,光是要不要加油條、酸菜、菜脯和肉鬆,長年都會引發鄉民論戰,如「不加油條的飯糰才是好飯糰」「加酸菜的飯糰一律拒絕往來」「油條才是精隨」「油條、肉鬆、菜脯是精華啊」「肉鬆一定要多才好吃」。
有趣的是在宜蘭,台式飯糰必須淋醬油或辣油,捲入的蛋,更得是荷包蛋,這一點,從過去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一篇「飯糰除了包荷包蛋以外的蛋都是邪教」的文章,因原PO抱怨桃園南門市場飯糰包入滷蛋,且沒有淋醬油,於是釣出大批宜蘭人討論,便可得知。
圖/取自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
當地有居民便強調「羅東人路過,古早味飯糰就是要醬油包油條、荷包蛋」「身為宜蘭人,我都是淋辣油,一定要荷包蛋的呀」「我家是宜蘭某鄉下的傳統早餐店,真的就飯糰加荷包蛋加醬油加辣油超好吃」「宜蘭飯糰吃法:醬油、辣油、荷包蛋、肉鬆、油條、菜圃~從小吃到大的飯糰都是這樣,突然少一樣會覺得很怪」;但當然也有人意見相左不,認為飯糰加醬油感覺好重鹹,果然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美食吃法終究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