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霄神社與桃園神社一樣,皆是在日治時期推動「皇民化運動」而在台灣境內廣建的諸多神社之一。
雖然關於通霄神社的建造緣由仍有待進一步考證,然而通霄神社在當時的社格制度上為最低階的「無格社」,因此相信應為民間人士籌資興建,遜於由地方政府主導興建、社格為「縣社」的桃園神社。
從格局上也能明顯看出通霄神社規模不如桃園神社,然而通霄神社卻仍保留許多如鳥居、參道、石燈籠等神社應有的設施,是北台灣保存相對良好的神社建築。
然而,作為神社核心的本殿,如今僅剩下基座遺跡,而作為參拜用途的拜殿,也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遭受與桃園神社同樣的命運,不僅改為忠烈祠使用,而且還重建成閩南樣式,使得通霄神社呈現「中日混血」的獨特風格。
圖/從舊時的照片可以看出,通霄神社的拜殿是日本最古老的「神明造」神社建築,與現今的樣貌截然不同。取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網站。
不僅只是通霄神社的建築本身因歷史而造成的混雜,沿著通霄神社所在的虎頭山拾級而上,頂峰所佇立的「台灣光復紀念碑」,其背後故事也是充滿著歷史的錯亂。
「台灣光復紀念碑」最初的名稱是「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露是指「露西亞」,也就是當時俄羅斯在日語的漢字表記,所以「日露戰役」指的就是日俄戰爭。日俄戰爭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日本戰勝老牌帝國俄羅斯,從此躋身世界強權之林。
在日俄戰爭最後的關鍵一役「對馬海峽海戰」,俄羅斯派出波羅的海艦隊,前往日韓之間的對馬海峽與日本海軍進行決戰。其時在通霄鎮虎頭山上駐紮的日軍,發現波羅的海艦隊行駛台灣海峽,並即時通報日本海軍,取得最終勝利。為了紀念虎頭山上守軍的通報之功,於是在通霄神社落成同年建立此碑,其時距離日俄戰爭已過了32年。
然而就一般歷史通說來看,當時波羅的海艦隊並未通過台灣海峽,而是經由台灣東部沿海抵達對馬海峽,通霄的守軍是不可能看見波羅的海艦隊蹤跡的。也就是說,「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其實也是皇民化運動的一部分,藉日俄戰爭的光榮與台灣連結,進而令台灣人能以身為日本人而自豪。
圖/台灣光復紀念碑一景。普通人攝影。
直至國民政府來台,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也和通霄神社的拜殿一樣,被強行改成台灣光復紀念碑,而紀念碑原本以砲管和船錨呈現的設計仍舊保留。砲管與船錨是為了呼應對馬海峽海戰的勝利,然而沿用到「台灣光復」就顯得不倫不類。
在通霄神社拜殿的下方,仍保留了社務所與休憩所兩座建築。休憩所的保存程度惡劣,但後來在苗栗縣政府的修繕之下,於2022年恢復舊時原貌;社務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被軍眷長期占用,然而在今年3月終於說服占用戶搬遷,不久的將來也會看到社務所恢復往日風華。
地方政府目前對於通霄神社的觀光價值寄予厚望,有了桃園神社的成功範例在前,也期盼通霄神社能夠避免桃園神社所犯的錯誤,在忠實歷史與發展觀光之間取得平衡,在體驗日本風情之餘,也能正確認識台灣的那段殖民歷史。
圖/通霄神社社務所一景。普通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