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遭日本擊敗後,同年簽署的馬關條約,讓台灣成為日本首個殖民地,時間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到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期,為了支應龐大的戰爭開銷,東南亞地區豐富的資源便成了日本覬覦的目標。
台灣作為當時大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戰略地位日益重要,為了穩固台灣人民對於祖國的向心力,於是推行了「皇民化運動」,將主要以漢文化作為主體的台灣人全面日本化。皇民化運動的一連串措施當中,其中一項就是在全台各地廣建神社,積極鼓勵台灣人改信日本原生的神道教信仰,桃園神社也在此時建造而成。
圖/桃園忠烈祠暨神社中門上作為忠烈象徵的「國魂」橫匾。普通人攝影。
隨著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原本坐落在台灣各地多達兩百座的神社,紛紛拆除或者作為他用。桃園神社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被強迫改成了祭祀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及為國犧牲將兵的忠烈祠。
隨著台灣境內的神社建築陸續拆除,桃園忠烈祠竟陰差陽錯地保留了過去神社的樣式,並於1994年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爾後又因桃園升格直轄市,改為直轄市定古蹟至今。
諷刺的是由於歷史安排,引致桃園忠烈祠中所祭祀的對象,竟然也有抗日烈士名列其中,顯露出了「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的荒謬。
無論是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又或者是國民政府為表彰忠貞事蹟而廣建的忠烈祠,均是運用公權力強行植入的政策,而非長時間自然發展的文化。如今承包營運的民間廠商,為了商業利益而從日本迎來神道教的神祇,變相成了第三次的硬銷售。
圖/日治時期的汐止神社,也在國民政府來台後被拆除改建為祭祀中國神祇的忠順廟,如今廟前仍聳立著看似突兀的鳥居。普通人攝影。
台灣固然是一個享有宗教自由的社會,即便有人要信仰神道教,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然而此次所引發的爭議,初衷並非推廣信仰,而是吸引觀光,加上大部份慕名而來的遊客,也不是真的對於神道教信仰感到興趣,而是純粹想得到有如置身日本的體驗。
關於營運廠商迎來日本神祇一事,當然也有持贊同意見的聲音,認為這僅是一種文化交流,並且也只是回歸到「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最初的樣態。
不過既然要恢復原有面貌,至少也應該查清楚桃園神社所祭祀的主神有哪些,而營運廠商所迎來的神祇,竟沒有一個是桃園神社的主祭神。
圖/取自桃園市政2020年舉辦的「暮秋稻禾祭」活動,吸引了大量人潮,其中亦能看見身穿日本浴衣的遊客。取自桃園市政府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官網。
這一連串的鬧劇,反映了台灣文化的多元以及人們對於宗教信仰的包容,但也從歷史當中見證了當政者的因循苟且,還有一味開發商機的知識淺薄。
在事件過後,應該要正視「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定位矛盾的問題,其中有人建議將忠烈祠的功能移至慈湖,讓桃園神社單純化,僅作為一個日治時期的歷史見證,這或許不失為是一個在沉痾已久的歷史錯誤中進行校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