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今,公共工程面臨的問題,不再只有缺工、缺料,還包括意識型態與行政體制缺失,這些都可能會導致公共工程流標。
他指出,2006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下了一個行政命令,除非特別狀況,一律採用最低標,李鴻源認為,公共工程品質從此就一塌糊塗。「一場三級地震,就讓羽球場的天花板掉下來,這是什麼施工品質?」
李鴻源分析,在最低標下,廠商不僅不會賺錢,甚至還得去打通關送紅包,有名號的廠商擺明不跟政府打交道。
低價搶標排擠大廠的結果,就是變成某些工程都是某些人在「蹭」,再用追加預算補回來;而一般公務員也不敢用最有利標,沒得標的廠商若不分青紅皂白去檢舉,調查過程就會去掉公務員半條命,所以公務員已經習慣採最低標最安全。
圖/前工程會主委李鴻源認為,公務體系必須套過機制遴選優秀廠商。張智傑攝影。
但最低標預算一定一直追加,最後比最有利標還貴。
因此,他認為,在源頭遴選廠商時做好把關,確保工程順利進行才最重要。
此外,工務主管單位缺乏專才,也是一大問題。過去台灣靠著榮工處蓋機場、蓋高速公路,蓋到沙烏地阿拉伯去,旗下甚至還有一個機械工程隊能蓋水壩,這個團隊就曾經蓋過桃園的榮華水壩。
也因此,公務員的技術比包商還厲害,包商來承包案子根本不敢造次,還會被盯得很緊。
但現在公務員都是考試進來的,只會理論,完全不懂實務,反而是有一身功夫的人,像是黑手,絕對考不進去公務機關。
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Josue Isai Ramos Figuero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過去,李鴻源在擔任工程會主委任內,曾推動「全國標案管理系統」,目標就是讓最低標文化在台灣消失,透過標案管理系統,用廠商履歷來做淘汰,遊戲規則愈清楚,才會有愈來愈多好廠商跟政府打交道。
好廠商的做事態度,就是趕快把事情做好,趕快結算,才能賺錢。只是後來李鴻源轉調到內政部擔任部長,全國標案管理系統就沒人再推動,自然也無疾而終了。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