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營建業黃金年代已經過去,新一代的工人講求工作生活平衡,如今缺工嚴重營建業恐後繼無人

營建業後繼無人即將消失?淡江大橋太複雜流標7次差點蓋不起來

營建業後繼無人即將消失?淡江大橋太複雜流標7次差點蓋不起來 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Henry & Co.。(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作者:胡華勝
日期:2023-01-10

急著掙錢,怕搶不到工作的營建業黃金年代,如今已成往事。現在,新一代的營建工人講求工作生活平衡,即使是年輕外勞,也要求週休二日,準時下班。這樣回不去的現實,讓人不禁擔心,營造業未來若後繼無人,如何扮演經濟建設的火車頭工業? 

「台灣的營建業,以後應該會消失吧?」坐在尚在興建中的新北市淡江大橋上,負責營造建設的工信工程總工程師詹明堂,望著淡水河落日美景,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再過幾年即將退休的他,從事營建業近40年,談到早年營建業榮景,至今記憶猶新。 

「一大清早還未上工,工地就擠滿了人,來問有沒有工作,」他回憶,到了傍晚應該下工的時候,大家還不停詢問,是否可以繼續加班,恨不得24小時都在工作。 

延伸閱讀

「大缺工時代」來襲!營建工程頻頻流標,國內公共建設怎麼辦?

那是個人人想掙錢,不怕苦、不怕工時長,就怕搶不到工作的年代。工地24小時燈火通明,分兩班制,一班上11個小時,過年時,工人只要領到一盒香皂禮盒,就會開心老半天。 

如此不缺工的榮景,也不過是20年前的事,如今,連外籍勞工都不願意加班,重視週休二日、準時下班之外;如果臨時需要加班,也採取兩班制,「最多加班到10點半,工地就沒人了。」 

取自Unplash。攝影者John Salvino。(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John Salvino。(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不只基層工人對工作想法改變,連中階主管也改變了,詹明堂回憶,以前他做中階主管時,半夜都會自動爬起來,到工地去視察施工現況,把安全當作自己的責任,不必上頭盯,靠多年養成的紀律去做事,但如今,這樣的紀律似乎正在消失中。 

時間不到傍晚5點,在橋墩基地底下工作的建築工人陸續爬上來,拿著上下班紀錄卡排隊,等待下班;5點後,工地現場果然已經淨空,只剩夜間打亮的燈,孤獨照著興建中的淡江大橋。 

缺工、缺少對工作的熱情、缺乏紀律,加上台灣基礎建設多年來已大致飽和,這就是為什麼詹明堂會有「未來台灣營建業可能會消失」的感嘆。 

營建業是否會消失?不曉得,但預計在2024年完工通車的淡江大橋,早在1990年就提出要興建,卻因為生態、景觀、土地開發等環保與區域發展理念差異,而爭議不斷,遲遲無法開始執行,甚至變成每到選舉才會被提及的話題,直到2013年才正式通過,決標前更七度流標,險些廢標。 

這座大橋,本可成為展現政府推動公共工程,進而帶動基礎建設與區域發展特性的指標性建設,卻命運多舛。所幸,最後由國內老字號的公共工程大廠工信工程承包興建。

 

難度高、風險大、工程款難預估,淡江大橋歷經七次流標 

淡江大橋通車,到底有多重要? 

以地方發展來看,十多年前,淡海新市鎮跟林口、三峽,有著「林三淡」三大鬼城的稱號,但隨著林口及三峽持續開發,房價已站上3至4字頭時,唯獨只有淡水,還徘徊在1至2字頭,關鍵就在交通,淡水人只能苦笑:「發展20年了還離離落落。」 

此外,由於淡水地區將近七成比例的交通是私人運具,帶來相當大的交通流量負擔,也增加行車成本;而車道容積不足及壟塞,更成為區域發展的最大障礙。 

延伸閱讀

捷運南北環、成功市場都蓋不完!缺工缺料地方政府無奈解方有限

扮演最後一哩的淡江大橋,可連接西部濱海公路台2線、台15線、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以及台64 線八里新店線快速公路,打通淡水壅塞交通的任督二脈。 

一旦通車,淡水地區向外連接的道路多了這條主動脈,淡水與八里間交通不再需要繞道關渡大橋,一舉解決數十年來關渡大橋與竹圍路段的塞車問題,預估可減少30%的交通量,與台北都會區的來往運輸將更暢通,亦能帶動淡海新市鎮的開發。 

此外,淡江大橋也是一座公路和軌道共構的景觀橋,並規劃了自行車與人行道;也就是說,除了公路外,淡水輕軌也會行駛經過這座橋梁,顯見其扮演淡水河兩岸往來的重要角色,以及提供遊憩與觀光的重要經濟功能。 

換言之,淡江大橋通車後不僅能縮短淡水河兩岸這15公里、約30分鐘車程;往南,可連接桃園航空城及機場,促進台北港與淡海新市鎮的開發;未來還有輕軌建設,帶動淡水河兩岸觀光,豐富台北一日生活圈。 

淡江大橋採河中懸臂節塊吊裝工法,工程難度頗高。工信工程提供。圖/淡江大橋採河中懸臂節塊吊裝工法,工程難度頗高。工信工程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淡江大橋的設計大有來頭,是首位獲得全球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被譽為世界建築奇才的札哈.哈蒂(Zaha Hadid)遺作。 

札哈哈蒂的世界地標級作品遍布世界,像是以金屬鋁片與混凝土組成的韓國東大門設計廣場、義大利羅馬MAXXI博物館、紐約Zaha Hadid大樓、阿布達比表演藝術中心等,都為當地建築與文化樹立新典範。 

這座全世界最大跨距單塔不對稱斜張橋也堪稱世界級地標,單塔的設計,是為避免雙塔形成的巨大視覺衝擊而破壞地景;並減少橋梁的落墩數,降低對生態的衝擊。 

橋梁中央的主塔設計,靈感來自雲門舞集舞者跳躍的姿態,以及移動時的光影,以雙手合十的設計,有祈福的意涵,未來可望為淡水八景帶來新視角。 

工信工程總裁,同時也是營造同業公會理事長潘俊榮以數十年營造人經驗表示,「淡江大橋工程無論是造型、設計,都是世界獨一無二,具有歷史性意義;對工程界來說,具指標性與代表性,台灣有能力去承接這個工程,將來更可作為教案討論。」 

延伸閱讀

長榮海運2職缺誰都能搶!被錢砸醒領「年終獎金52個月」不是夢

工程規模愈大,流標比率愈高,業者盼推自動化取代人力老化 

不過,交通部公路總局西濱北工程處指出,淡江大橋七次流標的主因:「工程橫跨淡水河,工程難度高、風險大,國內廠商沒做過這樣的工程,擔心無法履行合約,也無法估算工程款,」「淡江大橋位處出海口,必須克服夏天颱風、冬天吹強勁的東北季風嚴苛條件。」 

前工程會主委李鴻源則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淡江大橋之前為什麼蓋不起來? 

他指出,淡江大橋找來國外知名建築設計師,設計了一座最漂亮的橋。但問題是,按照原本的預算根本蓋不起來,也沒有人願意解決這件事;因為札哈.哈蒂的設計圖已通過審查,如果改動設計圖就會有法律問題。 

得標的工信工程董事長陳煌銘表示,公路總局將預算從94億元追加至125億元,工期由60個月延長到68個月,經過工信工程團隊審慎的評估,勉強做得起來。 

取自Unplash。攝影者Henry & Co.。(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Henry & Co.。(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據熟悉工程的人士透露,「勉強做得起來」是指不賺錢、不貼錢。不過,2018年動工後,碰到新冠肺炎疫情,加上缺工、缺料及通膨等狀況,恐怕最終還是會賠錢。 

另一個公共工程流標的案例,也是流標九次,至2022年12月才決標的林口交流道改善工程。 

由於國道一號林口交流道,位處新北市林口區與桃園市龜山區交界,目前有林口A及林口B兩個出入口的鑽石型交流道;左右交錯的路線,已比一般交流道來得複雜,一旦車流過大,就容易卡住。 

新北市交通局分析,林口周邊近年大型開發案持續增加,帶來人口快速成長、交通量大幅增加。 

加上林口交流道匝道出入口前是長爬、匝道縱坡,道路號誌延滯,以及下交流道後的道路儲車空間不足等影響,導致車輛回堵主線;為紓解車流,政府決定在南北增設2座高架匝道。 

延伸閱讀

台積電分紅獎金領44個月假的?8個月新人沒加班年薪266萬有貓膩

原計畫在2024年完工,但受到缺工、缺料、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即使提高預算至26.42億元,原已延期1000天的工期,再增加200天,仍無法順利發包。2022年7月,行政院端出最新修正案,再將預算提高至37.2億元,預計完工日期延後至2027年,新匝道設立後可分流約30%的交通量。 

但營建業者私下透露「寧願去做新工程,也不要承包這麼複雜的工程。」物價上漲、缺工、缺料,當然都是影響的因素,但更困難的,是工程本身已經是堵塞路段,還不如去做一個從零開始、沒有包袱的工程案。 

業者分析,試想,要在已經很壅塞的車流中,再分出車道空間施工,還要避免因工程造成的交通事故發生;想要利用夜間沒有大量車流時段施工,到白天車流增加前再復原道路,卻會因此大幅壓縮施工時間,增加施工成本,怎麼算都覺得工程變數太大。

取自Unplash。攝影者Timo Volz。(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Timo Volz。(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這,也是業者卻步的原因。 

許多營造業業者都異口同聲表示,現在是做工程最困難的時代,既然年輕人不願意進來,工人又不斷老化,不如趕快發展AI,發展預鑄工法來取代人力。當然,這些制度都需要時間一步步建立,但今天再不做,明日鐵定會後悔。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8125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產業政策競爭力交通基礎建設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半導體缺工也不屑專業頂大生!近7成企業願加薪5%徵軟實力新人
基本工資調漲2022產業3大關鍵數字!平均月薪4.4萬上班族最悶?
ESG永續徵才工作飆增!大學畢業愛地球能月領4萬當綠領薪貴?
通膨狂漲價,台灣2023算幸福了?新加坡、紐約生活成本世界最貴
胡華勝

胡華勝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