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顧2018年選舉,當年在韓國瑜加持下,國民黨可說無往不利,全國22縣市拿下16個縣市執政權,完美詮釋何謂「地方包圍中央」;而民進黨當時雖然搞丟大本營高雄,但最終失而復得,勉力守下7個執政縣市。
不過,2018年有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掀起的韓流,2022年地方選舉氣氛顯得冷清,民眾關心程度也不高,相關話題的討論,全集中在候選人的花邊新聞,甚至因為抹黑、爆料新聞頻傳,很多選民心生厭煩到不想出來投票。
儘管綠營執政的中央,先後推出加薪減稅等措施,可民進黨身揹執政黨包袱,似乎還是難把施政紅利挹注於選情。
圖/取自臉書「民主進步黨」。
2022選舉過程中,民進黨候選人都面臨一個共同課題,那就是不斷被在野黨連結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疫苗採購、接種,甚至是口罩發放等,導致綠營在跨出南部大本營後,選情變得十分艱困。
就目前選情的評估,民進黨除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外,其他縣市選情都有相當大的挑戰。
因此在北部地區,綠營近來不斷透過區域聯合的方式,推出「護國群山顧台灣,桃竹竹苗拚未來」「北北基桃首都通交通月票」等共同政見,積極打群體戰。
又關鍵的北北基桃部分,總統蔡英文多次出席造勢活動,全力拉抬北四都的候選人聲勢。
值得一提的是,蔡英文在12日雙北凱道的大造勢活動上,也正式拿出「抗中保台」的壓箱寶,喊話選民應藉年底手中的選票,向世界傳遞正確的訊息。
圖/取自臉書「蔡英文 Tsai Ing-wen」。
至於國民黨,則延續2018的選舉成果,由於大多是尋求連任的執政方,所以整體選舉相較民進黨有餘裕得多。
再加上藍營沒有執政包袱,對於施政的好壞較能放開來批評,容易成為對執政不滿者的情緒宣洩出口,施展拳腳的空間較大。
此外國民黨在新北有侯友宜、台中有盧秀燕,北、中區域各有一隻聲勢正好的「母雞」,選舉過程也常跨出門到外縣市輔選,因此北、中「雙核心」,不論往南或往北,逐層、逐區擴散出的影響力都不容小覷。
另外在選情偏冷的狀況下,選舉回歸到基本盤的比拚,因此候選人在最後階段,無不提高「陸戰」掃市場、訪夜市的比例,多多與選民互動,以留下好印象。
雖然有執政包袱,可組織盤仍是民進黨的強項,近來也能觀察到,從南到北各地方選舉的基層互動仍相當熱絡,確實有在最後階段喚起支持者熱情。
圖/取自臉書「中國國民黨 KMT」。
而國民黨部分,在11月12日、也就是選前倒數第2個周末,於板橋舉辦選前最大造勢活動,高雄、台南、台中、桃園、台北、新北的候選人齊聚,營造出大團結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