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面積小卻擁有多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從海岸到山林,蘊藏原住民、漢民、殖民等自然人文多樣性

台灣永續旅遊藏一座北半球!番薯小島竟可見阿爾卑斯山薄雪草?

台灣永續旅遊藏一座北半球!番薯小島竟可見阿爾卑斯山薄雪草? 圖/電影《真善美》讓阿爾卑斯山上的小白花「高山薄雪草」(Edelweiss)爆紅全球。取自Unsplash。攝影者Yann Allegre。
作者:謝明彧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22-08-29

編按:台灣之美,除了人,自然更美!台灣面積不大,卻有上百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生態植被豐富,甚至發現冰河時期的物種;同時台灣薈萃多種文化,兼容並蓄。台灣生態永續旅遊正向全世界招手。  

【 文章時間:2022年7月28日 】

還記得2021年8月,疫情從猛爆到開始趨緩,終於得以出門的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裡嗎?很多人的第一選擇,都是走進山林、前進海邊,透過接近大自然,獲得身心的療癒。 

不只你這樣想,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的調查中,超過9成民眾也都選擇「大自然」作為接下來的旅遊目標,也讓「自然旅遊」成為當今國際,最被看好未來發展的主題旅遊項目。 

「疫情之後的自然旅遊,和過去單純到戶外踏青已經不同,更強調結合知性學習與自然探索的『EdVenture』」銘傳大學休憩系主任林莉萍說,這個字是把英文「探險」(Adventure)的字首,替換為「教育」(Education)的開頭,有點類似中文「寓教於樂」的概念,強調遊玩同時,還要能進一步理解自然生態、史地人文,創造真正的「深度旅遊」,達成旅遊的永續性。

延伸閱讀

屏東牡丹鄉「永續原味」國旅夯!看寄居蟹殼能知海洋生態危機?

台灣用一個很小的基地,就把北半球生態呈現出來 

「過去,我們總愛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在未來,我們絕對有底氣,對著全世界大聲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自然』」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銘傳大學觀光學院院長林青蓉如是說,因為台灣在自然旅遊的資源上,有著全世界最得天獨厚的條件。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台灣位處於熱帶跟亞熱帶交接,擁有多座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孕育出全世界少見的複雜陸地生態系。

海岸森林開始,到平地熱帶雨林、淺山溫帶闊葉林、高山寒帶針葉林,一路到山頂的極地凍原生態體系,擁有極為多樣性的地貌與植被。 

而這麼豐富的自然生態,由於台灣面積不大,在短短2~4小時的車程中就能到達。

延伸閱讀

永續旅行拒當報復國旅兇手!小琉球百萬觀光潮致80%生物大滅絕

林青蓉笑著回憶,當年到美國求學,研究室一群同學開車前往目的地森林要做植物觀察,開了4個小時,窗外都還是一模一樣的平原農田「台灣用一個很小的基地,就把整個北半球的陸地植物群落樣態都呈現出來,還包括許多冰河時期至今的孑遺物種,放眼全球,其中物種和基因多樣性都是罕有,足以創造各種自然旅遊的主題賣點。」 

林青蓉舉例,因為電影《真善美》而全球知名的阿爾卑斯山小白花「高山薄雪草」(Edelweiss),其實在台灣玉山上,也有著親族「玉山薄雪草」。

「如果瑞士、奧地利遊客在千萬哩外的亞熱帶島嶼上,看到和自己家鄉一樣的花,會對台灣自然旅遊產生多大共鳴?」林青蓉驚嘆表示。

台灣生態豐富多元,可利用資源發展昆蟲、賞蝶主題旅遊。陳之俊攝。圖/台灣生態豐富多元,可利用資源發展昆蟲、賞蝶主題旅遊。陳之俊攝。

致力推廣國內永續旅遊的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也表贊同,包括賞鳥、賞蝶這類活動,台灣早已在國際上聲名遠播。

很多外國人飛來台灣,一下機就直接專車往山裡跑,搶看在自己國家所沒有的多樣性生物。 

舉例來說,全英國的蝴蝶品種總數不過約60種,而光是新北市的烏來,蝴蝶品種就超過150種「只要好好包裝,對於歐美愛蝶人士來說,台灣具有多大的吸引力!」

延伸閱讀

台北綠色餐廳4天王誰能摘米其林綠星?永續飲食作家番紅花激推

原民、漢民、殖民!台灣人文多樣性也是全球少見 

國內最早獲得環保署頒發「金級環保旅行業」標章的原森旅行社執行長林純如進一步說,很多人提到自然旅遊,都比較局限於環境生態,事實上,其中「人文」元素也非常重要。 

「台灣不只是生態環境多元,人文底蘊的多樣性,也是國際少見的豐厚」林純如舉例,台灣地形複雜,讓原民多達數十族,隔個山頭,不同部落的習俗就不同。

從明清漢人來台,與原民的各種商貿、通婚,融合出新的平地原民文化;到荷蘭、日本的殖民,國民政府的來台,都進一步留下不同的建設與遺跡。 

林純如說,能在一個地方上,海納百川地吸收這麼多不同文化,並輾轉在語言、食物、建築、習慣上呈現,且如今所有人和平相處,放眼全球,真的非常少見「好好闡述其中故事,不僅能成為國內重要觀光資產,更會成為吸引外國觀光客的一大賣點。」

例如原森旅行社規劃霞客羅古道行程時,就由員工去深究古道緣起,如果古道是連結2個部落或城鎮的中間線,那這頭尾兩端的部落,為何會走出這條路?兩地人的又是怎麼看待這條古道? 台灣原民部落各具特色文化與祭典,密度之高是全球罕見的觀光資源。張智傑攝。圖/台灣原民部落各具特色文化與祭典,密度之高是全球罕見的觀光資源。張智傑攝。

原森再邀請部落居民來擔任導覽員,現身說法闡述這條古道對自己的回憶、族人的意義,沿途解說自然風貌、開闢歷史,還請部落婦女準備傳統原住民「獵人飯包」,由月桃葉包裹小米和山豬肉蒸煮而成,讓旅客邊品嚐在地食材,邊體驗部落當年實際生活。 

林純如說,不只看,更能懂,回去之後還能和親友轉述,而不是外地遊客來到當地,拍了照片、喧鬧一陣、留下垃圾就走,對在地反而變成一種觀光掠奪。

唯有把「自然旅遊升級為永續旅遊」,才能有效利用台灣國旅這兩年的深化轉型,同時,這也是未來發展國際自然永續旅遊的有效基礎。 

台灣原本就具備全球數一數二、密度最高的自然和人文多樣性資源,最小面積、最短距離,就可以親近最多元自然和文化「妥善整合、精準行銷,絕對可以成為國際觀光客『自然主題旅遊』的重要目的地」林純如說。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2509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永續旅遊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衣服洗久一點更節能?荷蘭看數據造永續,這樣做意外環保又省錢
不丹9月開國境「永續費」比機票漲幅高!守護負碳排業者憂衝擊
威尼斯2023年起祭新稅拒「速食旅客」快閃!極端氣候迫水都轉型
謝明彧

謝明彧

台灣很小,人才是唯一也最重要的資源,讓我們一起關心與撐起台灣高教!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