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時間:2019年8月8日 】
當地人會以特定鮮花對父親表達敬意,例如父親在世的話,就佩戴紅玫瑰;父親已故,則配戴白玫瑰;賓州則以蒲公英向父親致敬。
另美國的子女,當天還會親自準備早餐,端到父親床前讓父親享用。
德國的父親們,會在8月8日一早,載著大木桶裝啤酒,沿路遇到誰就舉杯同樂,盡情喝個沒完,享受專屬於他們的節日,這個習俗尤其在德國東部更為盛行。
日本女兒通常會在父親節這一天,為老爸做三件事:
1. 不論是否出嫁,都會與父親團聚,並送上禮物、祝福。
2. 寫封充滿愛與祝福的信件,並在父親面前大聲朗讀。
3. 陪父親共浴,為父親擦背,以表達孝心。
鏡頭轉向台灣,國內除了某些商家會舉行某些親子比賽外,似乎沒有比較特別的慶祝方式,像是「康乃馨」能用來代表母親節,但父親節用「玫瑰花」卻感覺不妥,畢竟很少男生會喜歡花。
又如在學校,如果因為父親節時間剛好在暑假,這理由無法舉行活動,那麼是藉口,因為母親節也是假日。
又若以性別或偉大與否來看,這理由仍是個不則不扣的藉口,而且會觸碰到性別歧視或性別平等議題。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Kelli McClintock。(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我們都知道,母親懷胎十月很辛苦,但如果沒有父親何來母親懷孕呢?
再說,父親在一個家庭裡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啊!可普羅社會中,大眾卻比較重視母親節,即使也有模範父親的表揚,可個人就覺得在學校教育中,這個性別區塊被隱沒了,學校往往舉行母親節慶祝活動,可「父親節慶祝活動」卻沉睡許久。
單從筆者人生經驗來看,從小到大校園一年一度舉行的慶祝活動,就是母親節,只有在幼稚園小小慶祝過父親節,國中舉辦畫畫比賽,也都在母親節時刻舉行,好像父親這個角色,在學校教育中隱去了了。
常說「相夫教子」,可教育孩子這角色,不僅是母親的工作,父親也需要教育小孩!
那麼以偉大程度來說呢?筆者以為,應該像「韓國」以「雙親節」這名詞來定義,比較平等,就算要把雙親分開,母親節與父親節都需同等被重視,才符合性別平等的訴求。
再來說說台灣戲劇中,對於這父親節的重視程度吧!從《夜市人生》《嫁妝》《幸福來了》等劇,通通都有戲碼描繪「母親節」,這樣看來,唯獨《大時代》的安排最妥當,有母親節,也有父親節。
再以歌曲來觀察,例如「母親您真偉大」「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沉默的母親」「媽媽請妳保重」等等,通通都在寫母親,只有極為少數的文學創作,如「阿爸的便當」「火車司機」等文學作品寫入父親題材。
筆者在閱讀到某本小說時,裡面也提及,老師出了一道題目「我的爸爸」,而剛好回答的那位學生,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爸爸」,這又暴露出另一個問題,老師提及「爸爸」,思維雖不落於母親偉大的框架之中,但老師沒有思考到,不是每一位學生都擁有父親或父愛,這樣的作文題目,對這樣的孩子而言,非常帶有歧視性。
綜上所述,在台灣,不是僅有模範表揚大會,或某些商家的親子比賽,就足以慶祝父親節,因為不是每個父親都願意被表揚,也不是每個男人都願意與人競賽。
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現在該是讓「父親」這個被埋沒的角色登上性別平等的舞台,重新獲得重視。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小熊,原文《由父親節來看待台灣對此節日重視程度的性別省思》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