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凌晨時分,興奮的人群早在倫敦帕丁頓(Paddington)及修道院森林(Abbey Wood)車站外排隊等候,只為搭一早6時半出發的首班「伊莉莎白線」列車。
英國耗資近190億英鎊的全新東西向橫貫鐵路,終於在延遲近4年後開通。
這將連結首都東西部的艾塞克斯郡(Essex)與伯克郡(Berkshire),大幅縮短旅程時間、提升載客量,並使倫敦的大眾運輸網絡改頭換面。
或許更重要的是,新列車十分寬敞、舒適且安靜,與過去倫敦人習慣的地鐵經驗大為不同。在無障礙設計上也有所改善,對逐漸老化的人口組成是一大福音。
圖/取自網站TRANSPORT FOR LONDON。
為倫敦打造一條東西向的橫貫鐵路,這樣的構想可上溯至19世紀。
據倫敦交通局(TfL)表示,橫貫鐵路(Crossrail)這個詞,遲至1974年的倫敦鐵路規畫才正式出現,這應是受連結巴黎與近郊地區的區域快鐵(RER)所激勵。
直到1990年,倫敦才開始認真規劃這條鐵路,可因成本考量,未受到政府支持。
進入21世紀,各種都市挑戰讓橫貫鐵路計畫捲土重來,2008年終獲得國會通過。
2009年開工時,這條鐵路是全歐洲規模最龐大的基礎建設工程。全長118公里,投入1萬名工人開通42公里長的新隧道,並於倫敦打造10個新車站。
途中,預算從2010年預估的148億英鎊,成長到188億英鎊,相較下,倫敦主辦2012年奧運的花費,其實不到90億英鎊。
不過,倫敦交通局相信,這一切的投入都會值得。
交通局估計,這條新鐵路每年可運送2億名乘客,為倫敦鐵路提升10%量能,還能在45分鐘內,讓通勤進入首都金融商務區的人口增加150萬人。
雖然疫情造就的遠端工作風潮,對運輸需求量的影響尚不明確,但目前倫敦交通局統計的載客量,已回升到疫情前的7成水平。
圖/取自網站TRANSPORT FOR LONDON。
在此之前,許多倫敦近郊居民通勤進市中心的方式,是先搭地區火車,到連結倫敦地鐵系統的車站,再轉搭地鐵到辦公室。
而倫敦地鐵時常非常擁擠,尤其在尖峰時段,即使班次已相當密集,依然難消化大量乘客。
有了直接連結近郊及市中心的伊莉莎白線後,不少郊區居民就能直接從自家附近的車站,直達倫敦市中心,不用再轉地鐵,也能步行進辦公室。
且新線的列車也比其他列車更長,可載運1500名乘客,反觀倫敦北線(Northern Line)列車,一次只能運送約800人。
圖/取自網站TRANSPORT FOR LONDON。
許多地區間的旅程時間也大幅縮短,例如往返倫敦2大金融區,法靈頓(Farringdon)及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的時間,將從24分鐘縮減到10分鐘。
過往位於倫敦東南部、進城較不便的伍利奇(Woolwich),現在前往東區交通樞紐利物浦街(Liverpool Street),也僅要15分鐘。
讓許多國際旅客更有感的,則是往返希斯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及倫敦市中心,大眾運輸途徑上多了新選擇。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Kevin Grieve。
過去,雖然已有希斯羅機場快線(Heathrow Express),可在短短15分鐘內,將旅客載抵帕丁頓站,但每趟要價25英鎊(約新台幣950元)。
然而,雖然搭倫敦地鐵便宜許多,離峰時間只需3.5英鎊(約新台幣130元),但卻要花將近1小時才能進入市區。
有了伊莉莎白線後,旅客只要搭30分鐘的車就能抵達帕丁頓,且離峰票價只要10.7英鎊(約新台幣400元),讓掙扎於花錢買時間或花時間省錢的旅客,多了一個中間地帶的選項。許多人到倫敦必訪的可愛帕丁頓熊,亦顯得不那麼遙遠。
除延展倫敦地鐵系統外,伊莉莎白線也連結英格蘭地區2條古老鐵道,可望使首都地區的交通網更加便利、快速。
這包括1841年開通的大西部主線(Great Western Main Line),這條鐵路從帕丁頓出發,一路朝西抵達布里斯托(Bristol)。
另一條則是1862年啟用的大東部主線(Great Eastern Main Line),從利物浦街站出發,朝東北部延展至諾里奇(Norwich)。
圖/取自Flicker。攝影者Matt Brown CC by 2.0。
雖然目前伊莉莎白線尚未全線營運,抵達雷丁(Reading)、申菲爾德(Shenfield)的東西向線,預計在秋天陸續開放。
而直達雙邊終點站的列車,預計還得等上1年才能通車。
但這至少已為疫情後復甦的倫敦,帶來一股新動能。正如倫敦市長沙迪克汗(Sadiq Khan)在通車日的感言「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開創性服務(game cha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