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將推動「台北通」紅、黃、綠疫苗護照,但實際上執行會有哪些問題?

疫苗護照有資安疑慮?歐美推動後釀分化社會、侵犯公民權爭議!

疫苗護照有資安疑慮?歐美推動後釀分化社會、侵犯公民權爭議! 圖/取自Unsplash,攝影: Lukas。
作者:郭逸
日期:2022-01-19

用以區隔施打疫苗與否的「疫苗護照」是否發行,話題近日再起,台北市長柯文哲力推,最快本週四經過中央同意,就會以「台北通」APP介接健保資料庫;然而,疫苗護照恐怕造成社會多方歧視,且個人隱私「全都露」,遭疑正當性。究竟疫苗護照該不該發行?這個當代特有的產物,又是如何引發軒然大波?

北市疫苗護照紅、黃、綠燈,揭露疫苗施打狀況

柯文哲在17日的疫情記者會公布實施疫苗護照的內容,未來僅須透過台北通APP,不用天天攜帶疫苗接種小黃卡,就能同時掃描實聯制並進行疫苗護照認證,便於民眾出入公共場所,檢疫人員也能快速判斷民眾是否接種疫苗。

柯文哲表示,疫苗護照採紅燈、黃燈和綠燈3種燈號呈現疫苗接種情況,沒打過疫苗就是紅燈,打滿2劑超過14天或已打第三劑就是綠燈,介於中間就是黃燈。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補充說明,北市已經準備好疫苗護照的相關措施,最快農曆年前可上路,將在公有市場及場館試辦。

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8日指出,國內版疫苗護照的相關規定預計20日對外宣布,21日開放民眾申請,比照歐盟規格,須符合單次使用、自行攜帶、資料不留存等原則。

看更多 》台北通擬推綠黃紅3燈號疫苗護照!柯P喊小黃卡早晚搞丟、被洗爛

台北市政府提供。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疊床架屋?假性安全感?疫苗護照甚至有資安風險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柯」政一出,批評四起。台北市議員苗博雅直言,目前全國都沒有未施打疫苗不得出入特定場所等相關規定,北市府卻為推廣台北通不擇手段,硬推疫苗護照,不僅作法本末倒置,且中央的疫苗數位證明即將上路,北市府先推疫苗護照形同疊床架屋。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也提出書面質詢,指出Omicron有免疫逃脫的現象,以2劑疫苗視為具有完整保護力而推行的疫苗通行證政策,無法防止Omicron擴散,只是創造「假性安全感」。她舉例,去年實施全國性疫苗通行證的法國、澳洲,Omicron傳入國內後,確診數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但有反對就有贊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從促打疫苗的角度來看疫苗護照,認為可有效增加疫苗涵蓋率,因為「給錢不如給方便」,如果運動可以脫口罩、餐廳內用全程不用戴口罩,就是很大的誘因,建議從容易群聚的處所如餐廳、學校等地優先實施,再評估是否擴大。

看更多 》疫苗健康通行證在台灣可行?法國實施後,民眾卻花大錢做這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另外,疫苗護照還可能釀成資安風險。國際知名數位人權組織「Access Now」去年就發表相關報告,指出疫苗護照必須大量收集和處理健康數據,個人隱私因此置於危險之中,加上疫苗護照是透過集中式的數位身份系統運作,就有監視、分析、排除、侵犯隱私和網路安全威脅的風險,政府可以輕易知道每個人「在何時、去何地」的訊息,資料更可能遭到駭客或有心人士竊取、盜賣。

分化社會、侵犯公民權,歐美推動疫苗護照兩樣情

其實,早在去年7月,歐盟正式啟用疫苗護照,民眾只要持相關證明,就可以在歐盟成員國之間自由旅行,無需隔離、檢測,希望藉此推動旅遊業的復甦。

只是,並非每個國家要推動疫苗護照都可以受到民眾百分百的支持。脫歐後的英國也想採取疫苗護照政策,首相Boris Johnson卻被超過70個跨黨派、不同背景的國會議員集體表態反對,認為這是一種奢侈的特權,更會分化社會,是對公民權利的一大侵犯。

澳洲去年也研擬在境內推出疫苗護照,讓已經接種疫苗的人可以自由進出其它州,卻遭到多州州長反對,民間團體也認為疫苗護照帶來更繁瑣的手續,把澳洲人分裂成兩個階層。

看更多 》金管會下架和泰產隔離險!5張神級「新防疫保單」最高理賠10萬

Pexels。圖/Pexels。

美國去年曾表明不會強制推動疫苗護照,藉此保障公民隱私和權利;但美國在去年底解除多國的旅行限制,入境美國前須檢附3天內的PCR陰性證明,還要附上完整接種兩劑疫苗的證明,算是變相的疫苗護照。

新冠肺炎衝擊世界兩年多,病毒不斷變異,如今Omicron再次肆虐全球,大家仍無法恢復過往的自由自在。疫苗護照期盼透過人口流動促進經濟發展,但若難以解決人權侵犯、階級分化與資安風險等多重問題,即便立意良善,也難杜悠悠之口。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南韓「與病毒共存」歷時45天大失敗!國民怒吼:政府無能棄承諾
防疫旅館「洗手枱、杯子」最毒!春節檢疫憂這因素Delta活28天
2022全球「最怕的事」比疫情永續嚴重!比爾蓋茲認想破頭沒招了
郭逸

郭逸

《遠見》資深記者。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