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率持續下滑,最快在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政府廣發生育津貼,卻成效不彰

搶救生育率!縣市猛發津貼家長「逐補助而居」上班族還是不敢生

搶救生育率!縣市猛發津貼家長「逐補助而居」上班族還是不敢生 圖/取自Unsplash,攝影:Picsea。
作者:陳布萊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21-12-23

台灣生育率長年持續下探,2020年出生與死亡人口正式出現「死亡交叉」,2021年新生兒恐進一步跌破16萬名;面對人口負成長提早到來,台灣最快在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為了鼓勵生育,政府推出生育津貼多年,但卻未達到該有的效果,甚至出現「逐補助而居」的戶籍遷移現象,不願意生的家長還是不會生,如何能真正提振生育率,政府恐怕要思考其他的做法。

人口死亡交叉,台灣婦女平均「生不到1個人」

2020年台灣的出生人口、死亡人口首度出現「死亡交叉」,也就是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

2020年全年出生嬰兒為16萬5249人,是史上最低的一年,死亡人數達17萬3067人,人口負成長比預估的還要提早一年到來。以此趨勢發展,台灣最快在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

內政部統計,台灣2020年的總生育率僅0.99,在亞洲僅贏過韓國的0.8,也就是每位育齡婦女生小孩「快要不到1人」,為台灣史上次低,最低出現在2010年的0.895。

根據國發會資料,台灣自1984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少於2.1人,2003年總生育率降至1.3人以下的超低生育率水準。從發展趨勢來看,台灣的生育率不斷下滑,距離國際間規範可以維持穩定人口結構的2.1人替代生育水準,愈來愈遠。

看更多》台、日年輕人不婚比例增加,日本政府直接發錢提高結婚率!

取自Unsplash,攝影:Ana Tablas。圖/取自Unsplash,攝影:Ana Tablas。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養孩成年需千萬,發津貼杯水車薪誘因低

養兒育女茲事體大,爸媽要負擔的生活壓力遽增,是不少人為之卻步的原因之一。而為了鼓勵生育,政府積極研擬相關的補貼辦法,從媽媽的生育給付、生育津貼,到寶寶出生後的育兒津貼、托育補助、育兒留職停薪津貼,還有2到5歲的幼兒園補助,項目五花八門,無不就是希望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

隨然政府不斷祭出加碼方案,但台灣的生育率仍逐年不斷下滑,還出現「死亡交叉」,代表政府砸錢的方式無法有效提振生育率。甚至可以直言,砸錢的政策不是砸錯方向,就是錢砸得不夠多。

看更多》台中總人口破282萬!今年第1季遷入人口數六都第一

儘管政府推出多樣化的補助、津貼,但根據yes123的調查,有高達83.9%的上班族表示,「不會因為」現有官方的生養育獎勵或補助,而生或多生一個小孩;且家庭總收入至少要「10萬」以上,才有辦法生養1名小孩。更不用說,扶養小孩到20歲成年,至少需投入近千萬,都會讓新人夫妻感到卻步。

取自Pexels。圖/取自Pexels。

補助易放難收「難回頭」建構環境比發錢還有效

雖然許多的調查、學界研究,都指出現行的生育津貼、補助等,並無助於提高爸媽生兒育女的意願,但政府仍不斷的發出更多的加碼措施,期望能提高意願。最終,就是淪為各縣市在「搶孕婦」,出現民眾為了福利選擇到津貼較多的縣市生產,之後再遷出戶口。

以彰化為例,從2015年開始推行每胎3萬元的生育津貼,確實在「帳面上」起到效果,總生育率從1.21一路提高到2016年的1.43。但這樣的政策,也導致有民眾在彰化領到3萬津貼後,隨即把戶口遷到發展更完善、托育資源充足的台中;根據調查,領取生育津貼後遷戶籍到台中市的人,佔同期間彰化縣出生人數的10.41%。

看更多》七八年級竄躺平族!這縣市「半微躺青年」不婚育沒車房最軟爛?

民選政治往往受到主管感受影響,導致許多地方官員慣用發錢的手段拉抬支持度,久而久之變成惡性循環;此外,發出去的補貼難以收回,因此福利預算只會不斷的攀升,加重財政負擔的同時卻不見效果。

而要挽救逐年下滑的生育率,恐怕還是要回歸到制度面,把這些「津貼」用在正確的地方,建構完善、系統化的育兒環境,例如增設公托或幼兒園、增加照顧資源等,或是減少婦女回歸職場的就業歧視,都能減低父母的壓力,達到提高生養意願的效果。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政策競爭力社福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10萬勞保紓困貸款春節前來了!5資格符合一項領「年關救命錢」
台灣44%土地無醫鄉!嘉義偏鄉30年沒醫生,原民平均餘命少8歲
理科太太宣布離婚!砸錢6位數「心安凍卵」映台灣未來媽媽心聲
陳布萊

陳布萊

城市學特約記者。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