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投都沒過!重啟核四不同意票最多,為何連萊豬也擋不住?

四大公投都沒過!重啟核四不同意票最多,為何連萊豬也擋不住? 圖/民進黨公投前造勢晚會。
作者:馮紹恩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1-12-18

今(18)日舉行的四大公投案全部「不過關」!開票過程中,「不同意票」一路高過「同意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晚間七點現身,宣布「公投已死」,形同承認「四個不同意」的公投結果。這也代表藍營全軍覆沒,連標幟為食安議題的「萊豬案」都慘輸。

晚間七點,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召開記者會時,痛陳「公投已死」,在公投票只開大約八成的情況下,坦承四案皆未通過。晚間七點半,總統蔡英文也針對本次公投發表談話。(◣◣本文持續更新◢◢)

朱立倫:公投已死!往後將再難有公投通過

朱立倫表示,這一次公投結果,相當遺憾,對台灣民主很大的傷害,公投已死,今後很難再有公投案,在這樣制度下通過,對於台灣新民主獨裁政府是一個勝利,但對於追求深化民主的人而言,是一大傷害。

他說,這次是第一次公投跟大選分開,就是把公投關回鳥籠內,印證公投綁大選的重要性。

朱立倫要向全體國人道歉跟所有志工、黨員表達歉意,謝謝一路上陪同一起打拚的戰友,在大街小巷拚盡最後一分力氣,為台灣民主打拚,為了是民眾關心的民生議題,也相信深化民主的道路不會中斷,會勇敢走下去,身為黨主席會承擔責任。他呼籲各位同志,把戰友找回來,不要再去找戰犯。

侯友宜:我願意承擔!大家要團結

但於此同時,堅持不表態的新北市長侯友宜臉書被灌爆,許多藍營粉絲指侯友宜是讓國民黨慘敗的頭號戰犯。稍晚,侯友宜也發出新聞稿,表示「我願意承擔!」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新北市府的新聞稿指出:今日1218四大公投案舉行投開票,各投開票所秩序良好,侯友宜感謝辛苦的投開票所人員以及警察同仁維持秩序。他重申公投是人民意志的表達,表示「尊重公投的結果,呼籲大家團結,一起向前走!」並表示「對於這次的公投結果,我願意承擔!」

▌第17案主文: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 >>不通過
▌第18案主文: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之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 >>不通過
▌第19案主文:你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半年內,若該期間內遇有全國性選舉時,在符合公民投票法規定之情形下,公民投票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 >>不通過
▌第20案主文: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不通過

今(18)日舉行17~20案的四大公投投票,北部天氣更冷、南部則豔陽高照,觀察投開票所這次人氣冷清,選務較為順暢,下午四點截止投票,在晚間八點之前就幾乎開出所有票數。

此次公投案的投票率大約42%,四案的不同意票都超過410萬,但仍距離此次公投案通過的門檻495萬6367票,還有一大段距離,因此四大公投都未達門檻、不通過。

看更多 》雙北、高雄接連無預警停電!2025年台灣限電「黑燈時代」到來?

蔡英文:公投沒有輸贏,定調四點意義

蔡英文在晚間七點半出面發表談話。

她首先定調,公投沒有誰輸誰贏,只有國家未來要怎麼走。她認為這次公投結果為有四點意義:

1. 期待走向世界,願意積極參與國際(萊豬);
2. 支持能源轉型,期待穩定能源並維持經濟成長動能(核四);
3. 重視生態環保,希望經濟與環保可以雙贏(藻礁);
4. 期待公共政策可以資訊透明理性討論(公投綁大選)。

蔡英文表示,看到對政府施政的不同意見,民主本來就會對施政有不同想法,政策規劃也應該聽取不同意見,穩健執政是一貫原則,各種想法都會納入政策評估當中。

她說,這次公投再一次見證,民主機制不同意見可以互相溝通說服,人民意志可以有價值選擇。民主會是最堅強的後盾,眼前還有很多挑戰,繼續努力回報台灣人民期待。她謝謝所有台灣人民參與這次公投,執政團隊秉持人民託付,全力以赴讓國家更好。

不過,儘管綠營大獲全勝,但蔡英文在此次公投案以總統身分,全力動員國家機器與黨政系統催出「四個不同意」,作法已招來「行政不中立」的強烈質疑。

池孟諭攝影。圖/池孟諭攝影。

藍營「推倒高牆」實驗宣告失敗

在藍綠激化動員之下,1218四大公投已經變成「2022九合一選舉」前哨站,藍綠大咖誰都輸不得。但誰也沒想到,由甫回鍋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親自領軍的「四個同意」公投倡議,竟然一敗塗地,連民眾黨也力挺的「停止進口萊豬案」都沒過關。

國民黨到底怎麼了?為何落到「全輸」的局面?

首先,本次公投推動的過程,在一個多月前總統蔡英文宣布全黨動員時,已經化為藍綠對決,因此就是比拚兩大黨基層實力的時刻。

長久以來,藍綠雙方的基本盤都僅有20%上下,以本次公投同意跟不同意都各約20%的結果來看,再次印證這是藍綠基本盤的對決。

也因此,當綠營回擊藍營猛烈宣傳時,對中立選民而言,這場公投已經不是出門投票、對政策做判斷那麼簡單,而是變成「我是否站在藍營或綠營立場」的投票。

藍營的四個同意對上綠營的四個不同意,變成二元對立的激烈攻防之下,藍綠兩黨政治人物已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空間。一旦跟黨的意見不同,就是敵人的幫手,這也是為何遲遲不表態會遭到黨內人士圍勦的主要原因。

而這些藍綠對決的戲碼,以本次公投結果來看,就是把中間選民推得更遠、根本不想投票。這對綠營來說,是更深一層的選舉策略成功。

也就是,比起放任藍營單方面宣講公投,造成西瓜挖大邊的單方效應,綠營認為還不如全面動員黨政機器、直球對決,一方面以多場政治明星下鄉見面會來替2022年選舉暖身;另一方面,可讓政治冷感者不會輕易受到藍營宣傳的影響,甚至因為對藍綠惡鬥大為反感,不去投票。

因此,本次公投可說是民進黨選舉策略的一大勝利,卻也是國民黨「推倒高牆」實驗的全面失敗。

民進黨此次強力動員,成功擋住四大公投案。池孟諭攝影圖/民進黨此次強力動員,成功擋住四大公投案。池孟諭攝影

綠營大勝之後,1218公投還留下三大問題

其實,台灣的公投是「直接民權」的展現,是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寫入憲法中一項還權於民的利器。但,如今在公投法下修成案門檻後,台灣才迎來第二場最有可能通過的公投案,還是有不少現象足證台灣社會在面對公投時,至少還有三大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沒有「不表態的自由」:侯友宜被迫寫千字文

首先,公投被當成政治動員的工具,政治人物沒有了「不表態的自由」。

12月13日,新北市長侯友宜迫於黨內壓力,於臉書撰寫了「千字文」。

由於文中並沒有如同現今兩大政黨積極對四個公投題目表態,引發藍、綠各自群眾的不滿。在17日上午,更有新北市民署名,並運用綠色和平組織的資金,在報上引用侯友宜的句子替他宣傳公投的立場,引發侯友宜震怒。

這股一直逼迫人們表態背後,代表更深一層的焦慮,也就是,藍營的基層跟部分政治人物無不迫切希望藍營的各地首長能站出來,替黨中央所設定的議題站台。這麼需要首長表態、站台,背後的祕密恐怕是藍營自己也清楚這一仗未必打得贏。

但,最終17日藍營在自由廣場門前的「民主守夜」活動,藍營三位縣市首長都缺席(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跟宜蘭縣長林姿妙)。

逼迫政治人物表態真的健康嗎?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說,其實從2018年公投就看出來,檯面上政治人物常會說出跟黨不同的意見,「現在侯友宜市長就沒有完全100%貼近黨意,這是真正民主的展現,」她認為,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公民投票,的確愈來愈有這個可能產生。

回歸公投本質,這理應是公民針對政府的議題的投票行為,也是「不具名」投票,就是為了保障每個人在政治上的自由意志。現今政治人物逼同黨表態、不如黨意就是違背民意的說法,實在是民主的不良榜樣。

二、政黨過度動員:應留給公民社會討論空間

綜觀這次四大公投,不論民眾原先政治立場支持藍、綠抑或其他政黨,都可以同意這次四大公投在最後一個多月,已經變成回歸藍綠對決、比拚基本盤的局面。

但公投本身是為了政黨對決才產生的嗎?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指出,為什麼會有公民投票?就是因為公民想要彌補代議制度,有些不足之處,「透過公民投票形成的公民意志,直接針對特定事務表達。」

因此,他認為這時候政黨或是代議士再出來告訴選民要去做什麼,這是錯誤,公民投票就是要補正代議制度不足,「結果變成代議制度跟政黨告訴大家怎麼投票,這是錯誤。」

邱顯智認為,政黨跟政治人物應該在公投過程中自我克制,把場域留給公民跟公民團體對話,否則就是不尊重直接民權。

但邱顯智也相當清楚在現階段台灣的政治情況難以達成。他期許台灣社會未來能逐漸發展出互相對話、理性思考的空間,「不應該把公投當做政黨對決的工具。」也期許未來,歷經過一次又一次公投之後,台灣的公民社會可以發展出抵抗政黨動員的自主性。

池孟諭攝影。圖/池孟諭攝影。

三、專業議題適合公投?缺少可判斷事實、檢驗決策的資訊

這次公投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現象也是讓許多民眾困擾的,也就是「事實資訊的不足」,無法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完全讓民眾判斷到底對該公投案,是該投下贊成還是反對。

而最該提供資訊、說明清楚公投案的政府方,卻不是站在中立的位置,全部自動站到「反方」,而目前舉行的多數都是針對公投的「辯論會」;反之,理應提供足夠、充足事實資訊的「說明會」卻沒有幾場。

國民黨秘書長黃健庭就指出,公投的成案,本身即代表人民對執政黨政策的不認同。他認為,政府應該盡責對人民有說明清楚利弊的任務,「假如執政者沒有謙卑傲慢,還要用強勢的態度去強壓過關,那就會製造更多對立。」

王婉諭則認為,在這次公投案當中,的確看見針對公投案的判斷事實資訊不夠足夠,「政務官應該說明清楚事實,而不是站在政黨立場告訴大家怎麼投票。」

曾任《端傳媒》評論總監、新北市府參議曾柏文對這四項公投案也是如此感受。

他在17日上午臉書撰文中就指出,對這四項公投案,每項都能找到支持的理由,卻相對的也都找得到反對理由,「我無法對任何一個題目,有100%的『理所當然』,遑論從政治立場去喊『四個同意』或『四個不同意』。」

他也認為,縱使窮盡輿論場上能搜集到的各方說稿,仍有些核心的專業與技術疑慮,沒有管道能釐清,而這也凸顯了「民主決定」與「專業判斷」之間,仍必須有一條關鍵的分際線!

而他也進一步說明,民主社會需要專業,民主不能取代科學;反之,專業也無法取代民主,民選政府更不能把政治責任外包給專家委員會去扛。

曾柏文指出,目前整個台灣社會,仍欠缺對這個分際的共識。民主決策的程序,也沒有針對這個「民主/科學專業」介面做更細緻的討論設計。

公投可讓台灣民主更成熟?

不論這次公投結果是否滿足你的期待,但總體而言,公投舉行跟投票的過程,都是給台灣民眾面對政府的政策思辨與判斷的練習題。

綜觀這幾年直接民權的展現,不論是罷免或公投都是近年來才下修門檻到可成案,台灣公民社會與政黨都還在熟悉此一選舉制度,要評論這些直接民權制度的好或壞也許言之過早。

只期盼,正如外界所期許的,台灣整體公民社會能透過各式各樣不同的公民參與、討論與實踐,可以朝向更好的方向邁進。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政策首長觀點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珍愛藻礁公投「不同意」上升?桃園市長鄭文燦線上操作成關鍵
全台大停電,電網電廠狂出包!台灣2025年限電淪「黑燈時代」?
新竹媽反垃圾水戰公投!擬荷蘭永續循環「無業遊民」水科技相挺
馮紹恩

馮紹恩

記者。本為歷史人,誤打誤撞入了媒體的門,現在是一個待在台北快十年都要忘記自己來自高雄的假台北人。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