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鍾苡紅、洪愷伶和吳曉平3人團隊催生的Facebook社群平台「興隆社宅2區:興生活隆底家」和「興隆2區來坐聊」,從社區資訊的線上匯集地,持續結合更多青創戶的力量向外推展,已發展成接洽社區各式活動主辦方及銜接社群關係的橋梁。
「作為台北市第一個著力線上、線下平台規畫的社宅,很多東西需要從零建立,一開始真的很辛苦」洪愷伶坦言,起初與鄰居關係生疏,只能以最陽春的方式,像是主動搭訕路上遇到的鄰居,邀對方加入社群平台,團隊則藉由不斷張貼文章、開創討論話題,活絡社群氣氛。
看更多 》社區青創上募資!健康社宅「共耕食代」手工餃找回眷村人情味
漸漸地,社群規模日益增長,甚至讓住戶自發性創設了園藝、團購、寵物等相關LINE群組,這些因共同興趣而成立的社群,群內交流更是頻繁。
「就像是捏黏土一樣,邊做邊有新靈感,我們現在做的事情,除創設社群平台外, 其餘的都是後來『長』出來的」鍾苡紅說,在執行青創戶提案計畫的過程中,會不斷認識新鄰居,因此他們也滾動式地發展新活動,讓社區中不同領域的鄰居都能參與,提升他們走出家門與人互動的意願。
圖/興隆D2社宅舉辦大型運動會及市集,吸引社宅居民及周遭鄰里參與。台北畫刊提供。
隨線上社群的交流活絡,也讓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讓住戶能保有線下的鄰里關係「我們把自己參與活動的經驗帶回社區,首先以大型野餐日活動,吸引鄰居們走出家門」吳曉平表示,野餐當日除了有熱鬧餐會, 住戶也自行舉辦故事交換、K歌大賽等活動, 成功吸引到如長者、小孩、身障人士等較少參與線上社群活動的族群。
大型活動雖能吸引多數住戶,但仍有些住戶較不熱衷團體活動,因此在住戶提議下,青創戶創立貼近生活需求的團購群組「買買買」、二手物交流群組「斷捨離」,成為目前社區裡最具共鳴的百人群組,住戶藉線上交流,再進行實體面交,貫徹社區線上線下的交流方式。
此外還有吉他社、運動團等各式社團活動,適性地貼近不同特質住戶「社宅由各式各樣的住戶組成, 但藉由不同的線上、線下社群活動,能讓有共鳴的人聚集在一起」吳曉平說,如今鄰里之間的關係變好了「看到鄰居都能直接喊出名字打招呼呢!」
圖/青創戶吳曉平、鍾苡紅和洪愷伶(由左至右)建立興隆D2社宅社群平台,匯集社區資訊並延伸舉辦社區活動。台北畫刊提供。
鍾苡紅、洪愷伶和吳曉平3人,2020年首度在社宅內舉辦「文山親子運動會」,不少團隊也捲起袖子加入協辦行列。
2021年他們更擴大至社區附近公園舉行,結合運動會、二手市集、親子活動等內容,邀請社區及周邊住戶同歡「運動會的舉辦其實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我們能以自己經營社群的經驗串聯周邊鄰里,也藉由交流,將外部資源帶回自己的社區」洪愷伶說。
看更多 》嫌惡設施變新好鄰居!為何「充電站」逐漸取代英國超市?
吳曉平形容「青創戶就像是火車頭,扮演活絡社區氣氛的主動性角色,得隨時有滿滿的燃料,堅持不懈地運作,才能帶社區往前行」鍾苡紅補充,青創戶也像被播種到社宅的種子「我們試著讓不同的人共處, 看看在混居的土壤中,這社區能長成什麼樣子。」
在時間與努力耕耘下,興隆D2社宅的青創戶不僅在自己社區茁壯,也藉由不同型式活動,帶社區及其周遭鄰里交流互動,未來也將擴大規畫社區活動,在其他社區埋下更多社區營造的種子,於鄰里間傳遞青創戶的能量。
本文轉載自2021.12「台北畫刊」,原文撰寫翁珮恒,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