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一上任,展現破釜沈舟的決心,積極處理社子島限建問題,不僅提出四種方案供居民投票,還大張旗鼓來去住一晚,試圖拉攏當地民眾的心;最終,「生態社子島」獲得多數人贊同,北市府也以此方案著手規劃開發。
好景不常,隨著柯文哲小內閣的都市計畫高手、前副市長林欽榮及前都發局長林洲民相繼離職,社子島開發案進入柯的第二任期後段,一台怪手都無法進駐,原因出在「溝通不良」,許多居民無法認同「生態社子島」方案僅有五千多人投票,市府卻未聽取其他人的意見,一意孤行進行開發,居民只能組成自救會爭取權益。
柯文哲似乎不吃自救會這一套,本月9日答覆議員質詢,談及社子島開發案居然脫口而出「輾過去,不管了」,讓自救會備感威脅、心生恐懼,對柯提告涉嫌恐嚇,19日下午更闖入議會嗆柯「獨裁市長」,並要求柯拿出替代方案。
此外,市府為了弭平開發派與自救會的衝突,日前透過公民參與委員會舉辦工作坊,環保局長劉銘龍一句「工作坊有助於環評通過」,引來專家、學者不滿,怒嗆成果報告部分內容與事實不符。
看更多 》基隆捷運棄台鐵政治口水吵不停!乘客量、徵地拆遷成興建5難題
圖/限建導致老屋無法負荷更多人口,僅能冒險加蓋違章,衍生出奇形怪狀的天際線。陳之俊攝影。
更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市府除了著手進行「生態社子島」A方案,居然還草擬「九大聚落保留」的B方案,企圖讓區段徵收面積變小、拆遷門牌數及人數減少,打算在10月3日第二場社子島工作坊中提出,當時引來自救會質疑,若有新方案應在一開始就拿出來討論,市府根本是想假裝有溝通,藉此矇騙居民。
開發爭議不斷,社子島的未來何去何從?當地至今不見高樓,違章工廠林立,還有在市中心遍尋不著的農地,起因於1960年代葛樂禮颱風造成洪水氾濫,當時為基隆河、淡水河交界的社子島成為水鄉澤國,相關單位當時將原因歸咎於基隆河彎道太多,導致洩洪效率不彰,後續進行截彎取直;幾年後,北市府又以社子島地勢低窪,將當地末端設定為「洪水氾濫區」,停止建設許可,直到今天。
早在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時期,就以「台北曼哈頓」計畫,企圖開發社子島,後因環評未過關作罷;柯文哲上任後「郝規柯不隨」,推翻所有計畫並重新擬定開發案,卻沒想到分立社子島當地居民為開發派與自救會,市府甚至還成立臉書粉絲專頁《明日社子島》,與自救會的《社子島自救會討論群組》相互筆戰。
圖/陳之俊攝影。
不過,回歸專業,社子島是否適合大肆開發?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長期關注社子島開發案,她曾撰文強調,北市府規劃的「生態社子島」背離「生態規劃」原則,當地80%地區屬「土壤高度液化潛勢區」,且仍位處基隆河、淡水河交匯,低窪又容易淹水,輕度使用土地無礙,但絕不宜大規模開發。
廖桂賢也提到,社子島因長期禁限建,保留與市區截然不同的聚落文化,既存的聚落具備豐富的文化特質;但社子島開發計劃只提及保留少量單棟建築物,也沒有考量整體聚落保存及民俗祭典等無形的文化資產,相當粗糙。
鮮為人知的還有社子島水文,當地的「百年河道圳道」,耆老受訪時還提到過去的水道可以「行船」,青蛙、螃蟹現蹤甚至有鱔魚的足跡,如此豐富的歷史紋理,將因為生態社子島規劃開挖中央運河,遭到完全剷平,生態跟著消聲匿跡。
看更多 》絕不能得罪的在地「頭人」!民代跑地方,到底該跟誰拜碼頭?
圖/社子島島頭公園,陳之俊攝影。
社子島的開發進度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包括防洪計畫、都市計畫、區段徵收與環評,2018年、2020年相繼通過防洪與都市計畫,等到環評通過後,就能進行區段徵收;由於即將召開的環評,通過可能性大,言下之意,居民「迫遷」的日子,恐已近在咫尺。
或許少量的社子島居民難以撼動北市府木已成舟的開發計畫,但誠如廖桂賢接受媒體專訪時所言,專業都市規劃的重要倫理,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變好,如果大家不能同時變好,至少不能讓少數的人變得更差」,市府若未聽取自救會及反對大規模開發的聲音,恐讓社子島爭議再添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