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新北市18日宣布高中職以下學校停課,雙北市教育局推動線上教學,北市建置的「酷課雲」,卻因為存取容量過載導致系統塞車,師生嘗試進入課程屢屢碰壁,各方怨聲載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天後宣布,全台各級學校停課,結果線上教學問題層出不窮,桃園市使用教育部的「因材網」及視訊教學平台同樣無法連線、大當機、畫面停止。
除了系統出問題,學校線上教學的流程也令人不解。私立淡江大學在疫情延燒後實施遠距上課,但卻要老師到校,對著空蕩蕩的教室講課。結果一名兼課教師確診,校方才緊急撤離教學大樓人員進行消毒。
台灣頻喊數位轉型,卻因為一場疫情,燒出一堆問題。《城市學》深入剖析數位轉型的發展歷程,找出窒礙難行的問題根源。
圖/雙北市宣布停課後,家長到民生國小接送學生,池孟諭攝影。
「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這四個字已經提出多年,可說是老生常談,眼看新興網通技術、雲端運算及AIoT物聯網成為趨勢,公部門、民間企業紛紛將數位轉型做為重要發展指標。
台灣政府早已嗅到數位轉型的重要性,資通訊應用在公共治理的角色從早期「協助公共事務管理」演變至當前的「創新公共治理效能」,更逐漸轉變「創造公共服務價值」的發展目標。
因此,總統蔡英文上任後,發號施令推動數位發展,由國發會主責,2017年啟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方案」。國發會擘劃台灣政府、產業、人才與社會發展的國家級數位轉型戰略,投資基礎建設、深化資料釋出與應用、深化政府循證式決策模式並建構以資料為基礎的數位治理。
接下來,政府還要成立中央二級機關「數位發展部」,收攏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傳播等五大領域,預計進入立法程序後,最快下半年可正式成立,規劃、協調與推動國家數位發展與數位包容政策。
台灣對於數位轉型與數位治理,看似萬事俱備,卻仍欠東風。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演講時談及數位轉型,舉例台灣線上領取振興三倍券的人民僅8%,號稱ICT大國,數位轉型卻沒有做好。
不僅中央,身為地方政府的台北市在疫情中,也爆發線上教學系統出包的亂象,中央到地方的數位轉型進度,都還有待加強。
圖/台北市跨年晚會嚴格防疫,採行實名制,須出示身分證或下載台北通登入才可通關。陳之俊攝影。
資料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耗費時間及金錢。以台北市教育局建置「酷課雲」來說,因為上線使用人數逐年攀升,經費從106年的480萬元,110年已經有1160萬元的預算。
教育局早該從平台數據發覺使用需求飆升,會衍生頻寬和資料存取的問題,台北市議員許淑華就在臉書發文怒批教育局「慢半拍、不重視、不作為」,市府團隊平時缺乏評估,在疫情延燒且必須頻繁使用線上教學的關鍵時刻大落漆。
數位轉型問題叢生,台灣究竟缺什麼?其實,台灣的數位化視角相當前瞻,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今年的調查,台灣數位競爭力在亞洲排行第四,僅次於新加坡、香港、韓國。然而,台灣的技術強,人才訓練卻偏弱。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指出,對於法規、資本及技術等數位科技發展,以及適應力、企業敏捷度與IT整合力的數位轉型準備程度,台灣大多名列前茅,但人才及教育訓練等數位專業知識,台灣在全球竟僅排名第18名,落後新加坡、香港、中國。
勤業眾信早在2015年的《全球數位政府報告》中,訪問來自70個國家、1200多位政府官員及140位數位領域專家,其中一項結果顯示,數位轉型裡最為困難的就是員工技能的轉移。
言下之意,人才培訓與招募非常重要,公部門或民間企業過去提供的薪資與福利對年輕人才幾無吸引力,政府必須帶頭建立培訓機制並藉此宣導數位人才的重要性,才可以帶動數位競爭力。
除了公部門遭逢數位轉型的阻礙,民間企業也有類似的問題。根據調查機構Couchbase今年發布的數位轉型調查報告,遠距工作需求大增,數位轉型計畫也應該加速,全球竟有77%的企業必須對現有的轉型計畫進行重大更改,甚至「砍掉重練」,從頭開始。
大眾普遍認為,數位轉型卡關的主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其實不盡然,因為Couchbase的研究也說明,全球55%的企業數位轉型受阻的原因當中,實施技術太複雜的有31%、認為產業還是需要傳統技術的有28%,另外有25%的企業缺乏資源或資金。
專精數位行銷的凱絡媒體商務長陳顯立就曾投書媒體,強調企業的經營是不斷優化「成本降低」與「效率提升」,而企業數位轉型,就是透過數位工具達成這兩個目標。
但陳顯立觀察許多亟需數位轉型的企業,部分經營者因為過去數十年的成功,不願改變現狀;此外,企業、市場可測量的營運指標分析,只能描述經營現況,無法有效預測數位轉型的未來;最後,許多經營者和高階經理人不願信任年輕人,容錯能力很低,不同世代共事時產生鴻溝。
數位轉型必須結合數位科技與既存營運模式的過程,從營運流程、價值主張、數位文化等等層面徹底轉型,運營體系成為以客戶的價值與體驗為核心而且不斷更新的組織。
微軟亞太地區終端夥伴暨解決方案總經理何虹在各種合作經驗中得知,數位轉型不代表科技,其實是文化的轉向。也就是說,數位轉型要轉的不是電腦或系統,而是「人」。
每間公司都會醞釀獨有的職場文化,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研究40個數位轉型的案例,只要公司重視文化的養成,90%的公司都能達成突破性的表現;一旦公司忽略文化形成,只有17%能達成最初設定的目標。
何虹建議從改善員工產能開始著手。面對數位轉型必須「從小處著手(Start Small)」只要簡化繁複的工作,讓員工獲得更高的產能去做更有創意的事情,團隊成員對公司發展的路線取得共識,才能培養契合的文化,轉型才有實現的機會。
無論是公部門或民間企業,都應該從團隊成員著手培養轉型的概念,上下一體進而上行下效。
還是有許多知名企業在數位轉型過程中如魚得水,例如蘋果(Apple),快速進行線上資料改革,轉型之餘更穩固地位;IBM則在90年代經歷數位轉型,從賣硬體到賣服務,現在跨足雲端,同樣成績斐然。
身處數位時代,你我都知道數位轉型的重要性,只是說得容易、做得難,頭腦想的無法跟上身體做的,最終依然徒勞無功,公部門與民間企業的失敗案例比比皆是,台北市的酷課雲及教育部的因材網的「凸槌」只是冰山一角。
台灣可以做到數位轉型,但完成度因人而異,一旦無法拋棄陳舊的思想,迎向科技的趨勢並研擬完善的計畫,一切都將淪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