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驅動,低程式碼(Low-code)、無程式碼(No-code)新創平台紛出籠,募資金額甚至高達近億美元!

小白工程師不讓谷歌掐喉!65%企業募千萬美元「無程式碼」轉型

小白工程師不讓谷歌掐喉!65%企業募千萬美元「無程式碼」轉型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ohammad Rahmani。(示意圖)
作者:大數聚
日期:2021-11-09

企業數位轉型如火如荼展開,在軟硬整合時代中,硬體業者如Intel、Cisco、Bosch等積極發展應用軟體,打造低程式碼(Low-code)、無程式碼(No-code)平台,避免被軟體起家的Google、Amazon等業者掐住咽喉。至於蘋果、Google等科技業者,亦加速發展硬體,如開發AI晶片、打造自駕車等,創造自己的垂直領域生態系。

數位轉型1/軟體人才匱乏導致No-code平台興起

只是從硬體世界過渡到軟體世界,過程最困難的莫過於人才難尋,資料工程師、資料科學家、演算法工程師、領域專家等人才更是一位難求。

為解決人才荒的問題,部分軟體業者開始打造低程式碼(Low-code)、無程式碼(No-code)平台,這種技術一大特點為隨插即用(Plug and play),能協助非IT技術相關人員如業務、行銷、研發快速上手,著手在建模、資料分析、驗證等一系列數據處理的流程。

看更多 》在人體器官裡辦演唱會?臉書改名Meta創「元宇宙」7大虛擬實驗

圖/低程式碼、無程式碼市場規模預期(10億美元)。取自spreadsheetweb。圖/圖/低程式碼、無程式碼市場規模預期(10億美元)。取自spreadsheetweb。

數位轉型2/潛力無窮的發展性帶來龐大市場商機

無程式碼平台是高速成長的市場。根據Gartner調查,2024年將有65%的企業採用無程式碼平台進行企業轉型,而其中75%至少會部署4種以上平台類型。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Global Newswire認為至2030年,平台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31%,且整體產業營收將達1800億美元。

許多無程式碼平台新創在募資上也多有斬獲,葡萄牙新創Outsystems共募得4200萬美元資金、美國的Mendix募得3800萬美元,並在2018年被西門子收購;另一家美國企業ServiceNow募得8300萬美元,現已是全球最大企業IT管理工具軟體供應商。

在數位轉型驅動下,預期該市場將有愈來愈多資金與業者投入,各垂直領域企業市場將成為各No-code服務商競相爭食的大餅。

在市場分佈上,預計2025年,北美、歐洲、與亞洲的No-code市場需求將快速崛起,智慧零售、智慧製造、金融科技、自駕車,甚至智慧農業發展,都將因無程式碼技術的發展降低產業智慧化門檻。

看更多 》亞太區元宇宙起飛?新加坡公司BuzzAR收購臉書《烹飪遊戲VR》

低程式碼平台市場(依地域,10億美元)。取自MarketsandMarkets。圖/低程式碼平台市場(依地域,10億美元)。取自MarketsandMarkets。

數位轉型3/新創成為無程式碼快速成長的驅動力

軟體業者新創擅長用底層自身技術開發無程式碼平台,打造各種上層應用工具,以解決數據人才不足之問題,這些新創以創造未來軟體世界(Future Software Maker)為宗旨,重塑整個軟體產業的樣貌。

如以建立消費者App與網頁見長的Bubble與Thunkable、打造聲音App的Voiceflow、資料科學工具為主力的H2O.ai、C3.ai、DataRobot、mljar,以及大廠平台如Google Cloud、Azure Machine Learning、IBM Watson等,種類相當豐富。

轉型通常意味大量投資成本無法確定的報酬率,無論是設立IT部門、延攬軟體工程師、購買自動化設備動輒數百萬乃上千萬的支出,加上平時進入市場狀況已有相當瓶頸,啟動難度較大型企業困難許多,對業者而言,選用何種無程式碼平台類型並非首要考量,主要重點仍為企業轉型原因、目的、驅動力為何。

無程式碼平台提供業主在數位人力不足時一種解決途徑,技術只是工具,重點仍在面臨國際情勢變化、疫情衝擊、客戶轉單等挑戰時,如何確認企業的發展路徑與因應之道。

各種無程式碼新創紛紛出籠。取自Product Hunt。圖/各種無程式碼新創紛紛出籠。取自Product Hunt。

數位轉型4/資料民主化的重要促成者

長久以來,資料多掌握在企業手上,企業規模愈大,其資料壟斷可能性就愈大。

許多中小型業者礙於資料複雜度與取得容易性,較難開發出自身資料工具,更別談要如何轉型為資料驅動的企業了。

No-code的簡潔性從更高角度來看,無疑促成了資料民主化,使全民都能成為資料科學家與數據人才,加上多國政府也開始打造各種公共資料平台,將資料使用權回歸大眾。

其實從產業到國家,愈多資料開放不一定會削弱組織的競爭力,全民參與時代或許能產生更多新服務的可能性,也使數據治理的發展更加完善。

本文轉載自2021.10.20「Big Data Group 大數聚」撰文Howie Su,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觀點趨勢產業智慧政府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馬斯克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網友看曹植七步詩推4大原因
特斯拉股價飆1000美元!馬斯克翻《死亡筆記本》看7動漫找靈感
《天堂W》魅力何在?玩家狂排隊、系統當機沒怪打卻大賺四億!
大數聚

大數聚

「大數聚」聚集各領域的專家,檢視時下重要議題及產業趨勢。用數據說話,說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觀點,與各位一起用數據看世界。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