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盼從COP26氣候大會帶回各種解決方案,助台灣修法找到2050年淨零排放的路徑圖。

救地球最後機會被阻擋!台灣青年堅守COP26牆外尋「淨零」攻略

救地球最後機會被阻擋!台灣青年堅守COP26牆外尋「淨零」攻略 圖/一群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成員前進COP26現場。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作者:邱莉燕
日期:2021-11-03

極端氣候頻繁發生,日後將更加遽,今日的青年世代,是明日承擔惡業的主要族群。COP26氣候大會正在制定的公約內容和減碳承諾,勢必影響未來至深。「大人們」在氣候談判上角力,來自世界各國、關心氣候議題的青年們站在一旁專注看著。

COP26氣候大會將於2021年10月31~11月12日召開。
這場被視為「人類搶救地球的最後機會」,197個締約國將坐上談判桌、訂定減排目標。

英國,下著小雨的格拉斯哥。

COP26的開幕式倒數計時,大會卻在最後一刻確定,不開放給一般公民團體。

原先經過一個又一個檢查、本來以為可以入場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團,雖然進到了COP26會場,卻被擋在開幕式的會議室外。

現場許多公民團體並未事先得知此事,眾人一陣慌亂,低聲討論了起來。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瑋聞訊,一向鎮定的她,趕緊聯絡安排出席的「YOUNGO」了解原因。

YOUNGO ,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下屬的青年團體,總是會在每年的COP前夕舉辦青年氣候大會(COY),受邀的張寒瑋和其他5位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於是早早便到了英國格拉斯哥。

看更多 》2030年北極冰就全融了?暴雨只是開端...科學家警告第6次大滅絕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在青年氣候大會的藝廊上擺攤。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圖/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在青年氣候大會的藝廊上擺攤。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看更多 》衣服洗久一點更節能?荷蘭看數據造永續,這樣做意外環保又省錢

沒等COP26正式召開之前,他們便先收穫一大批世界青年的友誼,彼此都對氣候變遷無比熱衷,參加工作坊,互相交流討論。

這群台灣青年前進COP26、擔任「觀察員」的第一場重頭戲,便是眾所矚目的COP26開幕式。

儘管不能上台發表意見,但能親眼見識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盛況,也是系統性了解國際談判場合的起手式。

不過,最終還是只能在一牆之外、隔著電腦螢幕追蹤全程。

這群來自台灣的特派員們,為了不錯過COP26開幕儀式和會議內容,立馬尋找開幕式的線上直播模式。

在一位難求的會場中,好不容易才找到走道邊座位,開始「同步收看」開幕式。

這趟COP之旅之於他們,勢必將不斷趕赴各個會場,就像本土龐克搖滾樂團「滅火器」的那首《長途夜車》唱的「人生是高速公路,我是趕路的車」。

只是考慮到節能減碳,這些「趕路的車」得是電動車才行。

看更多 》台電亮橘燈曝限電危機?二份缺電報告看台灣「非核家園」多悲觀

台灣青年的初心不改

進不去大會會場,並未打擊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士氣,COP26的帷幕一旦拉開,整個團的任務就吹起進攻號角,他們的初心不改。

「很榮幸2021年能得以青年身份參與COP26,親身體驗氣候談判現場,跟各國青年交流氣候行動的經驗」團員之一、目前就讀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的陳正朗說。

來自澳門的陳正朗,初中最喜歡的科目便是地理,加上喜歡登山,環境關懷的意識漸漸在青少年時期萌芽,並立志要為促進環境永續而努力。

所有能找到的氣候變紀錄片,如《我們的家園》《不願面對的真相》等,全部看過,意識到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和急迫性,也理解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氣候治理上的角色。

2021年初,陳正朗加入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氣候倡議部氣候治理小組,主要工作內容是參與環團《溫管法》修法小組的討論、撰寫修法相關文章、懶人包,以及氣候遊行的訴求。

眼下,又跟著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來到格拉斯哥,他靦腆笑說「期待我們能發揮青年影響力,為推動更完善的氣候政策而努力。」

同樣稚嫩的笑容,也綻放在其他代表團團員臉上,包括美國里海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商學系大二生李慶城、曾於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實習的林佳儀,以及林巧媃,她曾短暫在都市規劃領域擔任專案經理,偏好以人文地理學的觀點,剖析空間轉型過程的人地關係。

接受COP26的洗禮,是青春的一個印記。那首《長途夜車》的歌裡,不是有這樣的歌詞嗎?「走你的路,走你的路,你對我說『但是你要將回來的路,放在心中,我等你成功。』」

這種被他人高度期待的滋味,代表青年們與會的某種心情──要從COP26為台灣帶回一些什麼。

各個社群都要有代表在COP現場

90後陳詩為,是這次台灣青年氣候聯盟COP代表團副團長。

生長於高雄的他,大學時期一次暑假實習,申請到日本白神山地世界遺產中心,協助撰寫中英文旅遊小書的編排,以及白神山地內旅遊景點的勘查,從此產生對國際組織環保責任的興趣。

最近,他剛從美國肯塔基州森特學院國際研究系畢業,很快又在日本找好一份中學短期英文助教的工作。

沒想到今年初返台,因緣際會成為了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一員,能參加青年氣候大會和COP26 ,興奮異常。

將近3小時的開幕式,從頭看到結束,陳詩為首先關注到,地球抵達氣候臨界點的時間,可能比想像中更快。

COP26主席夏瑪(Alok Sharma)在完成主席交接後,便提到2021年8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出版的「IPCC報告」,已是最終警告。

本屆高峰會為關鍵時刻,提醒全球必須將上升溫度控制在1.5度C以內。

COP26主席夏瑪(Alok Sharma)。Flickr by Number 10。圖/COP26主席夏瑪(Alok Sharma)。Flickr by Number 10。

夏瑪也多次強調,這次氣候大會必須「匯集各方的行動來達成1.5度的目標」。

隨之而後的每位發言人,幾乎都提及受到氣候衝擊的社區和自然棲地的案例,聽來令人動容。

像來自紐西蘭的原住民代表,在開幕式上痛陳身邊的人不斷因「野火、海平面上升」而反覆遭受苦難,周遭環境與人類「反目成仇」。

陳詩為也特別注意到,氣候轉型必須納入社會正義。

比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佩翠西亞.伊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的發言。

她與許多深受氣候變遷危及生活的人們談話,強調氣候造成的災難是真切地發生在世界各處,他們的聲音不容被忽視。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佩翠西亞.伊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Flickr by UNclimatechange。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佩翠西亞.伊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Flickr by UNclimatechange。

這一點,與聯合國大會主席阿布拉.沙希德(Abdulla Shahid)呼籲的「氣候解決方案必須具有包容性」,意旨相同,其中尤其必須納入青年與女性的聲音,COP26應確保各社群的民眾都有代表在COP現場。

聯合國大會主席阿布拉.沙希德(Abdulla Shahid)。Flickr by UN Geneva。圖/聯合國大會主席阿布拉.沙希德(Abdulla Shahid)。Flickr by UN Geneva。

每一次參加COP,就是一次成長

33歲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瑋,算是團員中「氣候大會的老鳥」,第三次參加。

每一次參加COP,就是一次成長機會。

2018年,她首先以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團副團長的身分,參與在波蘭召開的COP24,那一次回國後,便提議聯盟成立新的國際合作部,2019年開創「2100年台灣旅遊手冊」計畫,透過創意吸引國際目光同時推廣台灣青年氣候行動。

2019年,張寒瑋再度出征馬德里,擔任COP25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團導師,將國際參與經驗傳承給新夥伴,並以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助理研究員的身分,在COP25獲取不同角度經驗。2020年當選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

對內,她承擔起組織發展責任,對外,則擔任青平台基金會永續民主中心氣候變遷與能源治理平台諮詢委員,以及新北市政府氣候變遷及能源對策執行委員會委員,確保從青年觀點出發的氣候治理意見「被聽見」。

2021年,張寒瑋領著COP26代表團到格拉斯哥,繼續擔任青年們的導師,陪伴代表團實地參與,成為堅強後盾。

為台灣帶回「重要的警惕」

參加COP26,青年們想為台灣帶回什麼呢?

張寒瑋認為,關於氣候治理,想帶回台灣的是更多不同面向的解決方案,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影響台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的修法。

2015年7月1日公布施行的「溫管法」,是台灣政府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精神,所規範的本土長期碳排減量目標、政府機關權責、溫室氣體減量對策等法令。

因應2050年淨零碳排的新目標,環保署計畫更名「溫管法」,升級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預計立法院下個會期展開審查。

「希望我們把COP26資訊帶回來的時候,可以影響新的氣候法案,變身更完整」張寒瑋說,期待這些資訊能讓政府也感受到,其實許多國家淨零的速度很快「台灣氣候治理的相關法律,是不是應該要趕快修好正式的法律,讓我們國家的氣候法律更完整?」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瑋(右2)、來自澳門的團員陳正朗(右1)。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圖/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瑋(右2)、來自澳門的團員陳正朗(右1)。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回歸到台灣,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出國代表團也一致認為,COP26的談判內容,應該做為台灣氣候解決方案某些方面「重要的警惕」。

「在確保世紀中前達到淨零的方向上,台灣目前缺乏確切2050淨零排放的路徑圖,政府在這面向是迫切需要被督促的」青年代表團認為,身為全球社會的一份子,台灣應審視政府為全球氣候盡應有的責任。

同時,同樣身為全球社會的一份子,台灣必須積極盡快提出具有野心的實質淨零目標,讓台灣的在氣候議題上的聲音不容被忽視。

若要為這一趟COP26之旅下一個註腳,就用《長途夜車》的尾聲「下車的現在,我是回來的人。」

祝願自己和台灣,在趕往淨零目標的車路上,遇到質疑與拒絕,仍不背離初心,回到當初上車時的單純。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3831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永續趨勢國際多元包容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38%人懼暴雨野火衝擊!國際大廠調查:台灣氣候危機感高於全球
「淨零碳不是口號,而是正在進行式!」 新北永續未來學院 召集永續青年大使以行動力推淨零碳
淨零碳非口號!「新北永續未來學院」教導學員從產業推動永續 為環境找解藥
邱莉燕

邱莉燕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擁有25年新聞採訪深度報導經驗,對人對事時存好奇,觀點新穎有創意,專題〈新大陸人在台灣〉〈中國十二五關鍵報告〉〈面對中國加一〉等作品,多次獲得亞洲出版大獎SOPA財經報導類首獎與兩岸新聞報導獎首獎。〈上海世博〉〈一帶一路〉等專刊躍登銷售排行榜,採訪足跡遍佈大陸20餘省市自治區及亞洲各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