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時間:2016年4月28日 】
「這是一連串的必然,而不是一連串的意外!」2016年3月6日,台南維冠大樓倒塌整整1個月後,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鎮在一場演講中,向來自全國的建築師及結構、土木、大地技師分享抗震經驗。
他開宗明義拿著維冠大樓的平面圖,義憤填膺地如此說。
的確,許多人都納悶,小年夜的震災,強度遠不及921地震,但為何卻創下台灣災害史上,單一倒塌大樓死傷最多的紀錄?
「先不論建商有沒有偷工減料,這棟大樓從設計,就出了一連串要命的紕漏!」張國鎮說。
看更多 》地震教你購屋6大事!台南維冠大樓原址蓋《出雲居》網盼最安全
正因為如此,維冠大樓幾乎已成了建築學界最經典,也最悲壯的負面教材。儘管災害過去數個月了,還是持續在工程業界引發討論,到底維冠犯了什麼錯?
一攤開這個集各項致命謬誤於一身的設計圖,結構技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蔡榮根一下就指出5大缺失:
一、建築物太扁,又過高,一般高寬比,不能超過4。維冠卻達5.1。-4
二、1樓挑太高,居然高達6公尺,且騎樓柱子過於細長,牆又太少。
三、形狀太過複雜,轉角過多,容易破損。
四、典型的單跨建築,一根梁只有2根柱子,承載力不足,容易重心不穩,應該至少要3根,才會堅固。
五、太多的梁沒有接柱,導致構架不完整,重心不穩。
看更多 》城中城惡火釀悲劇!高雄地標淪第一鬼樓,月租屋3千曝獨老悲歌
圖/維冠大樓原址蓋了新大樓。 取自臉書「爆廢公社公開版」。
看更多 》80年台鐵員工老宿舍激活化!台北歷史建築砸3億修復成現代商圈
一般人要看自己的住家安不安全「必須從外而內,由大而小,檢視建築物的造形、梁柱和基樁」蔡榮根彙整出檢視建築安全的「經典眉角」。
眉角一 》造型太複雜恐埋殺機
首先是形狀。蔡榮根分析,建築物的形狀與耐震力,關係密切。
在外觀大造型方面,舉凡L、T、ㄇ字型,在地震發生時,轉角處很容易承受較多擠壓或拉扯,特別容易在轉角處受損。
若要安全,最好是獨棟式,讓建築物獨立受力,不致產生擠壓或拉扯。
不過,就算2棟分開,假設棟距不夠寬,地震時容易彼此碰撞,也會出現毀損。
至於時下流行的退縮式建築,亦即低樓層樓面較大,到了中高樓層樓面變小的「裙樓式建築」,也會因為退縮轉角處受力較為複雜,容易破損。
眉角二 》高寬比切勿大於4
房子最好挑正方形、高度一致,無轉角。但若無法完全正方,最好是高寬比不大於4。
至於一字型的建築,雖然造型簡單沒有轉角,但若是過於細長或過於高扁,也容易受力不均,重心不穩。
眉角三 》「軟腳蝦」建築易傾倒
除了要注意建築物的外觀,也要格外留意房子內部的「細造型」。
台大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呂良正特別提醒,尤其要注意整棟建築物有沒有「軟弱層」。
所謂軟弱層,是指建築某一層,比起其他樓層明顯軟弱,導致地震或災變降臨時,能量會集中在這層,致使該層先坍塌,牽連其他樓層也跟著倒塌,形成骨牌效應。
通常軟弱層發生在單一樓層過度挑高,卻沒有支撐、頂樓加蓋或支撐牆被破壞。包括設計不良的騎樓、室內牆面不當拆除等,都可能造成軟弱層。
眉角四 》1樓隔間不要拆
蔡榮根也一再耳提面命,室內裝修儘量不要隨意拆任何牆,尤其是1樓的隔間牆更不可拆除。這雖然不是主結構體,但強震時卻能成為抗震的「第2道防線」。
在台南地震中,維冠大樓的騎樓柱子過細、挑高過高,另外,1樓大賣場內牆打通,皆是造成災害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軟弱建築是這次也倒塌的台南市東區大智里菜市場。
該建築為地上4層、地下1層之混合住宅,1樓因為是菜市場,幾乎沒任何隔間牆,地震一來,1樓柱子承受龐大的軸力,最後倒塌。
更離譜的是,大智里菜市場的第一排建築,騎樓深度幾乎占了樓面的2/3,連柱子都沒有,形成懸臂式建築。地震前,就有不少住戶擔心房子倒塌,自掏腰包,自製鋼柱,撐起建築。
眉角五 》頭重腳輕不穩固
此外,廟宇式建築,由於屋頂、屋簷較大,再加上有許多造型、雕刻,往往頭重腳輕,亦是另類的軟弱建築。
此次台南大震倒塌的西台慈惠堂、無極混元玄樞院,正是實例。
眉角六 》梁、柱、基樁是重點
至於梁、柱、基樁,則是結構安全的要角。
中華民國營建工程學會理事長韓道昀強調,買房時要注意,整棟建築物的柱子,最好從基層到頂樓連成一線,建築物的重量才能傳遞到基礎。像維冠大樓,許多地方,柱線就沒有銜接成一線。
一旦柱線不連貫,建築物重量傳遞路徑複雜,容易在不連貫處發生破壞,增加災害風險。
圖/台南維冠大樓當時倒塌的畫面。台南市政府提供。
地震過後,要知道住家是否受損,張國鎮建議,可以先注意建築物的外觀是否正常,再查看家中、地下室、公共空間的梁、柱、牆是否有新增的開裂、裂縫、裂紋。
若有,應想辦法補強。例如,柱子若出現X形、V形等裂縫,要特別注意。鋼筋若外露,也要特別注意。
基樁是房子的基礎,也十分重要,若能打地基到岩盤,是最佳的。
如果你正考慮買預售屋,建議可要求監視施工,尤其是重要結構位置施工,應要求建商拍照記錄,做初步的「建築安全履歷」。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法與理論,僅是最基礎的住宅安檢,由於建築結構十分複雜,不妨請專業技師為房子健檢,才能真正住得安心。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2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