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縣市合併升格」主張,首長們背後的三大盤算,不外乎「搶錢」「搶人」「搶舞台」。
圖/台灣的縣市合併議題,從新竹市長林智堅主動拋出「大新竹」概念後,有著許多討論。
首先,要談縣市合併升格,一定會談到「錢」,畢竟擁有更多資源好辦事。
依據我們國家現行的財政劃分,光是六都就已經常常沒有足夠資源可以拓畫行政的藍圖,更甭提其他人口、資源本來就少的縣市。
有些縣市,當初成立就讓中央劃定為「農業縣」,使得他們如今得承受台灣產業轉型過程中的痛處,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好處。
嘉義縣就是受困於過去遭定位為農業縣,苦於自身財源不足,因而積極改善最明顯的例子。
為了「自救」,歷任嘉義縣長都努力替嘉義縣尋找、開拓新的產業機會,近期陸續招商並運作的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馬稠後產業園區,都是為嘉義縣創造新的可能。
也是因為如此,嘉義縣在《遠見》今年度總體競爭力的數據評比中,財政面向的「縣市自籌財源比例」進步顯著,也連帶提升他們在該項目的排名一口氣躍升了11名。
圖/嘉義縣長翁章梁近年致力於改善嘉義縣產業過於單一的窘境。
無論是林智堅或林右昌所提出的重劃願景中,擴大縣市政府的治理範圍都是重要的基礎。
縣市擴大治理範圍,理由可以有很多種:生活圈、產業圈……。
但各縣市要看的並不是土地範圍面積多大,愈大愈好;而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
在台灣少子化、人口減少的關鍵時刻,人口數量的多寡會成為未來縣市治理最重要的資源,縣市不論是層級或福利,也都跟自身的人口數有關。
更直白地說,對首長而言,統管的縣市擁有愈多人口,首長就愈有「政治影響力」。
以日本為例,像是如今的「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就因為統管範圍龐大、人口又眾多,足以影響國政的各個層面。所以她對許多國家政事也都有一定程度的話語權,甚至日本法令中也是如此「優待」東京都的地位。
看回台灣,在我們地方自治的制度中,擁有最多資源與人口的往往都集中在六都,等同台灣現今最強而有力的「地方諸侯」。
像是人口最多的縣市就是新北市,因此以政治層面而言,侯友宜的影響力很大,凡是他說的話都足以影響中央層級政策的方向。
圖/新北市長侯友宜掌管400萬人的新北市,對許多中央議題的發言自然也是「重量級」不得輕忽。
另外,能在全國首都、台北市長選舉中勝出的柯文哲,同樣也在各項政治議題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因此對縣市首長來說,如果有更進一步的想法,那勢必至少得挑戰並當選「六都」的首長一職,才有資格挑戰中央層級的更高位。
歷任總統,不論是蔡英文、馬英九或陳水扁,至少都曾挑戰過雙北層級選戰,才有機會問鼎總統大位。
「任期」是政治工作者最為辛苦,卻也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不論是林智堅或林右昌兩位市長,任內表現屢屢獲得市民的肯定,但最多只能連任二屆、最多8年,未來倘若又要重新再當選,至少得隔一屆以上。
如今政壇也不是沒有「回鍋」成功的例子,像是澎湖縣長賴峰偉、嘉義市長黃敏惠,過去都曾任該縣市首長,隔了幾年又回鍋。
圖/嘉義市長黃敏惠,就是政壇上少數曾任嘉義市長,隔了幾年又再度當選的例子。
但對首長來說,除了在該縣市連任成功,屆滿後該何去何從?政治路很可能就到這裡。
如果想要繼續往上,就得挑戰「六都」,不然就是受中央徵召「入閣」,擔任中央部會層級的首長,以磨練、培養中央行政經驗。
除了替自己的未來仕途煩惱,縣市首長們還需考量幕僚團隊該往何處安置。
倘若沒有公職位可以給幕僚擔任,未來打選戰、處理事務還能找誰呢?因此替身邊的幕僚尋求下一個職位,也是政治人物需要嚴肅面對的課題。畢竟對幕僚而言,倘若跟著你沒有未來,就不會有人願意幫你。
因此,一旦該縣市經過重劃,原先的任期就不算數,現任屆滿者也都可以繼續參加下一屆的選舉。對地方層級的選戰而言,現任者往往都有爭取連任的優勢,這也是主張縣市合併升格的關鍵盤算。
綜上所述,綜觀各地縣市合併、升格等議題如此熱門,再到國土規劃都能看見有不同的意見,顯示這項議題頗受國人與政壇的重視,但整合各方意見並不容易。
期盼未來中央與立院能統一各方意見,替未來的台灣縣市拓劃出更全面而合理、符合未來治理願景的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