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背景設定在西元2049年,整體世界觀以現代人的習慣和傳統為出發點,描繪距今不到30年的未來生活樣態,但「科技會進步,人心和慾望始終不變」,即使世界能運用前衛的電腦科技,進行大數據預測、心理治療和處理人際溝通,看似解決天下所有疑難雜症,卻也產生其他問題。
《2049》製作人湯昇榮認為,這世界上,好多事都不斷透過社會文明的演化一直推進,而且經常同時發生。但現代人精神緊繃,沒辦法一口氣處理這些事,於是間接傷害到自己或家人,所以得力助手,AI人工智慧出現了。
但如果有一種機器,能告訴你買哪一支股票會賺錢?那人類還會相信自己嗎?還是要篤信一個非人,由理性和數據構成的東西?
圖/取自臉書「影集2049」。
說到AI科技,湯昇榮非常認同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21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中的想法,指出21世紀最大的危機,正是來自AI。
就像知名國外影集《黑鏡》(Black Mirror)的概念,當科技成為人類的新信仰,理性、數據組成的決定,讓個人完全消失了。
舉例來說,就像全球疫情延燒,為何疫苗分配上,有人拿到AZ,有人是莫德納,這裡面其實牽涉到公衛思考,即整體來說,怎樣做死亡人數最少,讓國家擁有最大利益。
可是在公衛思考下,個人權益就可能被犧牲,比方年輕人或醫護人員以外的人,明明病得很嚴重,依然無權利優先施打。
說起來,這些比較靠近大數據,或從整體觀點切入的作法,確實不算不公平,這也反映在未來裡,個人命運的主控權愈來愈少。
矛盾的是,大數據只是根據過去的資料,而你我才是真正能創造新事物的人。
圖/取自臉書「影集2049」。
《2049》中有一段故事描寫一對日漸疏離的夫妻,妻子發現丈夫疑似出軌後,開始偷偷使用讀心裝置,盼挽回家庭,直到她也遇上一位能與自己溝通無礙的男子。
只是,依靠機器溝通的情愛關係,也導致許多陰錯陽差的爆笑誤會產生。該劇以飛快的步調,呈現出未來科技日益發達,人與人的互動卻因此變少的情況。
圖/取自臉書「影集2049」。
《2049》中有許多短篇單元,呈現未來非常多種樣貌,其中《幸福話術》《刺蝟法則》和《完美預測》3個故事,皆以女性為出發點,分別帶出妻子、女兒、母親3個典型女性角色,拓展大家對未來生活想像及反思女性價值,並融入華人獨有生活文化,像是抓周、算命等,讓觀眾產生共感,為此劇組還特別找了女性編劇。
儘管自古以來,人類就想擁有未卜先知的力量,想預知命運、控制人生,不過科技的出現,讓人們愈來愈依賴大數據分析,若對人性的弱點和黑暗面一無所知,也許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圖/取自臉書「影集2049」。
對於這個問題,暢銷小說家侯文詠認為,人類對AI的想像太樂觀了,好像有一天人類真的能發明無所不通、什麼都可以搞定的機器。
他覺得人跟人之間的情感非常複雜,必須觀察對方反應,當中的細膩度,短期間內,機器不太可能有辦法掌握核心精神。
對於AI,侯文詠表示「如果它可以為我所用,我會用它」但必須放棄自己的意志操控權,這種事他絕不會讓步。
同時侯文詠推論,AI是根據已經發生的數據,來演算未來的變化,所以非常需要定義,好比預測哪一部電影一定會紅,AI需要定義「紅」的程度才能運算。
不過,由於未來每一分、每一秒充滿變數,因此侯文詠也不認為AI能精準預判。
圖/《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2049:影劇小說X深度解析》,天下文化出版。
原創劇本|瀚草影視
創立於2008年,以製作反映社會現實、兼具人文關懷與娛樂價值的優良影視作品自許,致力培育新銳導演創作、企劃與製作能力,跨足兩岸三地影視圈。作品包括《誰是被害者》《麻醉風暴》系列、《川流之島》《紅衣小女孩》等,多次獲得金馬、金鐘獎項。
原創劇本|英雄旅程
創立於2016年,有感於劇本開發是產業關鍵的環節,致力集結專業人才,希望透過現代化開發手法與系統化流程,將創意化為具有商業市場的影視劇本。
小說改寫|繆非
從事影視編劇多年,兼任其他文字工作。喜歡研究人性,閱讀小說、劇本及各類影視作品。擅長收集資料、田野調查。
在紛擾的人世間,掏撿碎石,淬鍊成各式各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