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隊女子拳擊選手黃筱雯打進東京奧運四強後喜極而泣,賽後受訪時將成績歸功於教練劉宗泰:「真的很謝謝教練,想要把這份榮耀給他。」而劉宗泰相當滿意子弟兵的表現,他也透露:「我女兒七歲,我只跟他有兩年的相處吧!跟筱雯幾乎就是每一天、每一年。」師徒奮力不懈,攜手在奧運創下佳績。
此次摘下羽球男雙金牌的李洋在賽後受訪時也收起狂喜,為這群後勤部隊向政府請願:「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們。」兩人強調,應該提升這群教練、訓練員、陪練員等的待遇,並給予更多支援訓練的彈性。
根據《國際綜合性運動賽會集訓教練費用支給要點》,給予教練與訓練員的津貼,分為總教練、教練、訓練員與助理訓練員,無職或留職停薪,每月發給10萬165元至46280元;但若擔任教練或訓練員留職留薪,只能領到50083元至23140元。
要點也訂定教練的指導成就獎金,分為奧運、亞運、世界錦標賽等,選手獲得第一名,總教練可領到12萬元,教練則有10萬元;選手獲得第二名,總教練可獲8萬元,教練則是6萬元;選手得到第三名,總教練發給4萬元,教練則是3萬元。
只是,台灣參加亞運、奧運的培訓教練中,有80%是學校老師或專任教練,依照政府規定,教師與教練調入國家隊的薪資只能提升一職等待遇,最多加薪三萬元左右,誘因非常低,甚至要離家長期駐守左營國訓中心至少四年。
正如劉宗泰所說,自己為了訓練黃筱雯,錯過孩子的成長,教練與訓練員的家庭、事業等,各方面犧牲非常大。
圖/教練和防護員是選手最大後盾,取自教育部FB。
除了教練與訓練員,體能訓練師、營養師、運動心理師、物理治療師及運動防護員對於培育一位成功的運動員,功勞同樣不可小覷;而他們的待遇則是以《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人事管理規章》而定,有職等與俸階的差異。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人事管理規章》以技術人員和防護人員做為這群後勤部隊的代稱,從二等一階到四等十階,最低薪資只有31930元,最高薪資則是61800元。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群技術與防護人員的任職資格相當嚴格,不僅要國內外研究所畢業,還得有相關工作經驗數年並取得專業證照。
國訓中心是專責為國家培養優秀競技運動人才的「公法人」,成立於在2015年1月,每年經費平均都超過10億元,超過95%的數額是「公帑支應」,因「行政法人」的組織特性,讓主責督導的體育署難以管理、無法咎責,導致爭議不斷,還數度遭到監察院提案糾正、立案調查。
其中,國訓中心不當擴編「主管」職務,將原本3層管理層級調增至6層,組織設計由原本的5處3組擴增到9處17組,薪水更增加主管加給。主官執行長最高薪資高達36萬500元,副執行長則有15萬4500元,轄下的主任秘書取得最高職等與俸階,月薪有10萬3000元,處長最高也有92700元,就連研究員最高也有82400元,相較基層技術與防護人員,薪水等級根本「輾壓」。
的確,培訓一位優秀的運動員甚至奪得世界級成績,耗時、費力又得花大錢,總統蔡英文上任後開啟「2020年東京奧運會黃金計畫」,針對具有爭金奪牌的菁英選手,實施專業個人化訓練,2018年起編列3年12億元經費,透過國內與國外參賽以及移地訓練,提供專屬人力支援,包括教練、防護員、訓練師、陪練員等等。
圖/教練和防護員是選手最大後盾,取自教育部FB。
此外,黃金計畫也提供團隊訓練及比賽所需器材裝備,加上生理體能、生物力學、運動心理等等運動科學的支援,前後培訓11個運動種類共38位選手,全數取得2020東京奧運參賽資格,包括此次奪下舉重金牌的郭婞淳以及桌球未來之星林昀儒。
只是,黃金計畫畢竟屬於「個案處理」,奧運和亞運四年才舉辦一次,更非同一年舉行,後勤部隊陪同選手的訓練時間不可能只有四年,長時間的陪伴與輔導,才可能創造世界級的好成績,正如李洋與搭擋王齊麟所說:「沒有他們(教練、訓練員、防護員等)的防護、沒有他們的訓練、沒有他們的叮嚀,就沒有今天的我們。」
李洋在自己的行李箱寫上一句話:「你必須對每一個幫助過你的人充滿感激」,那麼政府提供代表團隊中每一顆螺絲釘的援助,何時才能不被認為是「曇花」,花在刀口並且符合實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