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球后戴資穎19日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稱「好懷念長榮航空,可以搭商務艙」,引爆爭議開端。體育署隨即出面說明,選手人數眾多,因此被安排坐在經濟艙前艙,旁邊、前後排無人,避免有人染疫得被隔離,以選手確保安全;工作人員則坐在經濟艙後艙,而總教練與隊醫則安排在座位較少的商務艙。
這樣的解釋當然不能讓國人滿意,面對輿論炸鍋,總統蔡英文趕忙出面致歉,接著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以及教育部長潘文忠都出面道歉,並強調已安排選手回程時改搭商務艙。
圖/取自戴資穎IG。
總統蔡英文2016年為奧運代表隊授旗時才承諾,未來選手、教練出國比賽都是以商務艙為原則,沒想到才隔一屆就破功。這次鬧到連總統都親自出面為規劃不周道歉,也讓體育署爭議也再添一筆。
結果一票官員出來道歉後,又有網友發現戴資穎下榻的飯店設備簡樸,是Google評價只有3.3星的「Marroad Inn」,再度引起各界怒火!雖然該飯店與羽球場館距離最近,多數網友還是無法接受。
因羽球世界球后戴姿穎率先發難,才讓外界發現體育署的規劃與安排如此離譜。經濟艙、商務艙或許不是重點,看到這些代表台灣登上國際舞台奮鬥、苦練多年的選手們,竟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才是國人激憤的真正原因。
圖/戴資穎19日抵達東京下榻飯店,取自戴資穎IG。
台灣體育圈向來以結果論作為談判籌碼,選手必須先取得好成績,政府才會給予補助。講白了,在選手沒有闖出名堂前,國家給予的「奶水」稀少,幾乎是要吃自己,闖出一點名堂後才會獲得垂憐。
儘管國內體育環境扭曲,但仍有不少運動員咬牙投入追夢。各行各業都有箇中難處,撇除艱苦訓練不談,運動員要面對最大的問題還是「生計」。說來諷刺,國內不乏有上遍電視轉播的運動明星,風光的背後,生活並不比尋常人好,賺取的薪水、獎金很快就被訓練成本消耗殆盡。
此外,運動員公認的黃金時期約是在30歲左右,之後就會開始走下坡。面對國內不夠建全的體育環境,這些一輩子只從事一項工作的「職人」,要如何面對人生的下半場?受限於國內的選手養成制度,這一直是無解的習題。
台灣教育體制升學主義強烈,儘管近年「體育班=放牛班」的狀況已有好轉,但仍遠不足以改變整個社會的既定印象。體保生透過鑽研某項技能成為該領域的菁英,其困難度不亞於念書。
這正是台灣教育體系最大的盲點。
全台灣每年20萬考生,能進入建中、北一女第一志願的人數不過1700人左右,若用運動競技相同的「非勝即敗」標準評判,每年有多達十幾萬的「失敗者」。台灣的社會與教育體系,或許應該要給有志朝體育圈前進的人更多尊重。
圖/舉重國手郭婞淳跟隨東奧代表團19日抵達羽田機場,取自中華奧會FB。
教育部2015年修正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奧運奪金的獎助學金從1200萬元提高為2000萬元,銀牌和銅牌維持700萬元和500萬元。台灣提供的獎金等級是什麼概念?美國里約奧運金牌得主,獎金換算僅台幣79萬。
如此高額的獎勵,確實能吸引不少有能力的選手,願意披上國家隊戰袍拚一把!拿到獎金,才能讓自己的運動生涯能更順利些。
但對照美國與台灣的獎金制度,就可看出兩國對於體育發展的相異之處。歐美國家傾向把更多的金錢投入基層,振興體育風氣;而台灣僅透過高額獎金當作誘因,鼓勵運動員參賽,兩者在邏輯思考上有相當大的不同。
能奪牌固然是美事一樁,但獎金文化卻也導致資源過度集中,無法讓更多選手享受到勝利的果實。理想的情境,應該是把這些資金回饋基層,提升體育風氣、建構更完善的環境,避免選手只能面對奪牌前,須孤注一擲的困境。
每逢國際重大賽事登場,國內幾乎都會有一窩蜂的熱潮,加上近來棒球、籃球職業賽事回溫,代表國人對於體育事有熱情的。但如何讓熱情延續,進而改善國人看待體育的態度,讓這些觀念由下而上扎根茁壯,或許才是避免「選手不被尊重」這類憾事再發生的根本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