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15日宣布,新增132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均為本土病例;個案分佈以新北市65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6例,苗栗縣18例,桃園市12例。指揮官陳時中說,近期確診病例平穩,尤其重災區的雙北疫情有確實往下降的趨勢,整體發展也朝向好的方向。至於是否有機會讓疫情少的縣市先行降級回二級呢?陳時中也鬆口「不排除任何的可能」。
另外,15日開始針對75歲以上的長者施打,指揮中心也宣布,會盡快配發第二批疫苗,75歲以上長者配發比例會從27%提升到53%;同時,高風險地區如雙北市,也會加發10%,中度風險的桃園、台中、基隆、彰化、苗栗等5縣市,加發5%,離島也會加發。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儘管政府已開始加速疫苗的施打,但疫苗數量不足的問題就擺在眼前,現階段僅211萬劑疫苗,遠不足以達到全國6成民眾施打的標準。因此,雖然疫情已經控制到一定程度,甚至有機會在短期內回到兩位數,但在疫苗接種率不足的狀況下,政府仍不會貿然解除管制,避免疫情再爆發。
從5月15日宣布雙北市三級警戒、5月19日全國三級警戒開始,國內疫情在5月22日達到高峰,單日新增確診723人創下防疫工作展開以來新高,甚至在22日到29日這8天內,每日確診案例數都破450例,是過去防疫表顯出色的台灣前所未見的。
接著在6月2日到5日,又迎來新一波疫情高峰,4天內逐日確診個案又超過450人。隨後,因三級防疫警戒大量降低人流移動、減少接觸,管制措施開始出現成效,單日確診個案逐步減少,重災區的雙北部分也進入穩定狀態,不再有單日爆量的情況發生。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截至15日為止,國內累計1萬3241例確診個案,分別為1158例境外移入、1萬2030例本土病例;其中,5月11日到6月12日累計1萬1722名確診個案,已有52.7%、6188人解除隔離。陳時中也說,整體發展朝向好的方向發展。也因此,似乎讓「6月28日解封」的目標看到一絲曙光。
但實際上能否解封,仍視疫苗施打的狀況如何,陳時中日前在立院備詢時也說,「目前來講沒有那樣條件」,期盼台灣能儘速達到「6成以上人口接種第一劑疫苗」的目標。在疫苗嚴重短缺的狀況下,目前接種率僅約3.4%左右,距離解封仍有一段路要走。
若要想要完全解除管制,疫苗的接種比率就必須拉高到「群體免疫」標準,讓大比例的人對傳染病具免疫力,保護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不被傳染。目前國際間普遍認為,要形成「群體免疫」,一個國家或地區至少要達到60%或是70%的人口比例有產生抗體,意即接種過疫苗。
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計劃為2針,才能確保長時間對病毒維持免疫力;但僅施打過1針的話,也能在短期內有保護力。若以6成國人計算,要達到群體免疫,需要2760萬劑疫苗(2針);若放寬條件,先求短期防護只接種1針,也需要1380萬劑。
但台灣目前疫苗嚴重缺貨,僅獲得AZ疫苗196.6萬劑、莫德那疫苗15萬劑,總計211.6萬劑疫苗,在數量上嚴重不足,現有疫苗全部打完,國人的接種率也僅10%左右。
此外,疫苗接種也不是說打就打,還要透過嚴謹的分層分級、造冊、場地設置等規劃;但台灣在進入三級警戒後,再怎麼加緊腳步,也僅完成約80萬人接種過疫苗,其中大多是與防疫工作相關的人員,讓要達到群體免疫,一般民眾的疫苗接種狀況,才是真正的觀察指標。
圖/開放年長者接種疫苗第一天狀況,池孟諭攝影。
依照目前中央規劃,先完成第1、2、3類人員的接種工作;根據統計,第1類的醫事人員約45.5萬人、第2類的中央及地方防疫人員9萬人,第3類的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3.5萬人,累計約58萬人,以目前台灣現有疫苗量應可完成接種。
之後便開始針對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人員,以及維持社會運作、國家安全運作人員等,不會到第一線面對防疫工作但仍有風險者,接著再開始針對一般國人進行施打。
根據目前資訊,預計在6月會有200萬劑莫德納疫苗到貨,美國日前宣布捐贈的75萬劑疫苗也預期會在近期到貨,以6成國人施打疫苗可達到群體免疫來計算,還有893萬劑疫苗的缺口。
這個缺口補上的速度攸關解封時間,根據行政院資料,預計在8月底會有1100萬劑疫苗陸續運抵台灣,如果這一波的疫情警戒針的激起國人對於疫苗的重視,讓疫苗施打能順利大規模展開的話,解封時間點可能會落在8月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