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萬華熱搜詞是「破口」,起因是立委質詢時,官員回答是這波疫情防疫破口在萬華,這個回答讓萬華人整個炸鍋,畢竟萬華沒機場,港口淤塞是寫在教科書裡的事了。
衛福部的回答讓萬華人感到憤怒,這憤怒其來有自,自從疫情升溫以來,住在萬華的人受傷很重,疫情初始時,萬華人紛紛被自己老闆宣布萬華人先不要來上班,在萬華的物流司機被要求去快篩後才可到班,醫護都看著湧入醫院的患者買光超商所有貨架,自己買不到食物,社工們買到物資卻沒有人願意幫忙送,台北市另外一邊有人路倒死亡,立刻說是萬華來的街友,而所有夜市攤商全部消失,店鋪拉下鐵門,一些年輕創業的店家難得打開是為了退租結束營業把東西搬走變賣。
接著還有健保卡被註記,新聞媒體說出萬華病毒,傷口上再撒一次鹽。
好不容易撐過去以後,萬華慢慢長出了力量,有便當咖啡的外送醫護警消、社工的物資發放,店鋪提供弱勢家庭食物包,商家成為臨時物資站,張獻忠不只照顧街友,而是身障者及各種弱勢族群的物資車,方荷生一個人頂雙北市兩社會局長,人們看到的萬華自救,可以說是不得已之下的無奈。
萬華,是把台北所有弱勢者全部包容起來之地,是最後的活路,不管外界怎麼看待,這裡依舊給純粹的勞動力工作的地方,有工作機會,有官府看不慣卻以此為生的產業存在。
這裡有著最傳統的人際關係,是人與人用信用擔保,承諾以後自救的行為,發起人靠的是個人信用和聲望,去進行勸募、自救和互助,包括了送便當的議員店家,接受捐款以後拍照,店家之間直接拿出現金委託一人靈活使用,隨時補上需要的物資,有些善心人直接把錢交給信任的人,讓社工隨時給最需要的弱勢,只需要註明是身障弱勢沒工作買了什麼即可,這種力量政府是看不到,也看不懂,傳統文官防弊重於救命,卻在災難時總是慢於民間。
圖/取自林立青FB。
昨天衛福部道歉,我一直想道歉以後衛福部到底還可以做什麼?
最粗暴簡單的方法是宣布萬華人優先打疫苗,既可以救選票也可以在這裡優先進行試辦群體免疫,萬華如果優先施打疫苗以後,會成為新的焦點,達到群體免疫後自然可以振興萬華,但我認為這只是一時爽,無法真的解決問題。
畢竟萬華真正的痛苦不在於有戶籍的人,而是沒有戶籍的人。
萬華是雙北藍領階級勞工的聖地,是鰥寡孤獨者唯一可以找到地方租屋可能的地方,是不管國籍身分都可以來此靠雙手拚搏之處,是台北市少數穿著打扮不會被當怪異人士的地方,也是雙北兩市的最大連結要衝,以信仰來說,則是藍領階級的耶路薩冷或麥加,他有大量的人口往來,政府說是破口,是忽略了萬華的特殊性,藍領階級的食物用器,年輕族群的娛樂都聚集於萬華,萬華同時是連結新北市所有人口最為稠密的區域。
你要在雙北移動,不經過萬華是很困難的,所有的產業的根基都連結在這裡。
但,如果我們不批評,而是現在提出一個衛福部應該趁此時後檢討,也應該從中央政府立場去思考的,我會說是戶籍制度和福利制度的脫鉤。
這也是本次疫情之中,最難照顧到的族群,萬華的警官甚至要站出來在媒體前承諾來篩檢不會曝光個資,不會蒐證辦案,可見過去有多邊緣,多不被管理。
無法管理的原因除了灰色地帶以外,也在於對於政府的不信任,萬華人稱政府為官府,邏輯思考從來毫無交集,甚至做起公益也有些人完全排斥和官員合作,這源自於自己深深感受到沒有得到政府的照顧。
圖/池孟諭攝影。
這陣子忙來忙去以後,我所看見這社會上最弱勢的人,都是被社會福利和想像中排斥在外的,找不到可以去的地方,也沒有辦法取得補助和照顧,只能仰賴不穩定且短期的支持系統,像是民間的。
台灣的社福資源最重要的是低收入戶資格,字面上就是以戶籍作為認定,必須符合條件後才能申請,這和現代真正需要社會福利的狀況已經不同,只要是和家人關係不佳,都有可能被排除在外,諸如離婚後不見得有能力搬家的,受到家人冷暴力對待的,受家暴的、單親的都變得麻煩難以處理,在我所看到的狀況都是如此,在男性身上,常有狀況是老了和家人感情很差,最後在街頭流浪或者自己獨居,變成社會負擔,卻沒有辦法處理戶口,必須去打扶養確認,在女性身上更明顯,諸如嫁出去的女兒,離婚的女兒等這種名詞也增加的女人的困境,疫情之下,兼職女性是最容易被雇主要求停班停薪的。
我們的戶籍制度是百餘年來的管理列冊,有他的功能,但也認定一個家庭應該有的樣子,已經不符合現在的生活形式,像是現在的萬華,便能看到許多人是雙北移動,你就算萬華18萬設籍人口全部施打疫苗,也會發現許多員工是從中和三重等地前來工作就學。
戶籍制度在此時已經失去一定程度的意義了,他好管控,簡單粗暴,但沒有辦法在這個時代真正給予人民保護,像是這次發放紓困,有些進步也有些地方出現問題,例如感情不睦的夫妻針對孩子的一萬元爭執,從來不養孩子的人突然跑出來要健保卡領一萬,低收入戶和中低收入戶的補助天差地遠,身心障礙者被假定有家人照顧。這種以戶籍為主的福利制度實際上已經不適用了,政府也知道,通訊和戶籍都不一樣了。
圖/池孟諭攝影。
還有未來打疫苗時更大的問題,戶籍制度需要維護和調整,交在好的公職人員手上可以有很大的施政便利性,好好利用時可以幫助政府擁有行政效率,例如列冊依序施打,快速找出人口數量,但也有困難和局限,例如戶口上有但是根本不住在這裡的人,現在有些縣市可以協助施打疫苗,有些則還是不行。
到最後我們會發現這才是衛福部接下來面對的破口,不知道該怎麼照顧幫助,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就算提出給萬華人都打最好的疫苗,也會發現現在所謂的流動難以控管的產業,都是這些戶籍制度上很難得到照顧也很難處理的人。
我會呼籲衛福部這時候好好思考一下是否可以將社會福利制度和戶籍制度脫鉤,或者做出雙軌制度,快點找出除了戶籍以外,可以有效管理的方法,可以勸導和照顧人民的方式,快點從NGO和單純的善心人士手上學習經驗。
好好把破口堵起來,讓接下來的防疫措施可以有效管理。
完全仰賴戶籍制度,才會是衛福部在社會福利和防疫上的破口。
本文轉載自「FB/林立青」,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