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體城市轉型!靠「減碳」2050年報酬可達12兆美元

新興經濟體城市轉型!靠「減碳」2050年報酬可達12兆美元 六大主要新興經濟體有機會在2050年前透過投資城市減碳,將碳排放量減少高達96%。Unsplash by sergio souza。
日期:2021-03-25

根據城市轉型聯盟(Coalition for Urban Transitions)17日發表的一份報告,六大主要新興經濟體中國、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和南非,有機會在2050年之前透過主要城市產業,例如建築、運輸、原料使用和廢棄物等,將碳排放量減少高達96%,同時省下12兆美元成本並創造百萬個工作機會。

促進城市氣候適應力 2050年可望減碳排96%

《把握城市的機會(Seizing the Urban Opportunity)》這份報告說明了城市作為國民經濟和生計引擎的重要作用。今日武漢肺炎(COVID-19)大流行改變了人們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正好可藉此重新思考城市的角色,並投資於城市的復甦。疫情使世界各地的經濟體和社區面臨經濟、社會和氣候挑戰,城市和其中的貧困社群更是重災區。

報告指出,各國政府掌握著城市轉型的關鍵。根據聯盟過去的研究,城市減排的責任,有1/3在地方政府,2/3在國家或其他更高階的政府機構。

報告中針對六個國家的獨特情況分別加以分析和提供建議,大方向為:利用現有技術和現有可行低碳措施,減少建築物、運輸、材料使用和廢棄物管理方面的排放;促進基礎建設和城市發展的氣候適應能力,採用新技術和方法降低氣候風險,並解決導致難以適應氣候危機的社會經濟因素;支持弱勢社區,使城市變得更強大、更具包容性,並為最脆弱的人群帶來特殊利益。

印尼倫邦岸島紅樹林。Flickr by Blue Forests。圖/印尼倫邦岸島紅樹林。Flickr by Blue Forests。

報告指出,2050年前城市可以幫助國家大幅往零碳目標推進。 光是專注於減少建築物、交通運輸、生產城市基礎建設所需的水泥和鋁而排放的溫室氣體,以及垃圾掩埋場產生的甲烷,再加上跨這些產業的用電脫碳,到2050年這六個國家就能減少年度碳排放87%至96%,甚至在2030年墨西哥就能減排34%,南非54%,已經超過這些國家的自主減碳承諾。

投資低碳現省超過12兆美元 專家籲:應專注城市減碳實現氣候目標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除此之外,這六個國家若能實施報告所建議的解決方案,整體而言還可達到以下效果:經濟效益,2050年前,光是透過節省能源和原料成本,就能獲得超過12兆美元的報酬;發展效益,有機會在2030年增加數以百萬的新工作:中國1520萬、印度820萬、印尼230萬、巴西450萬、南非65萬、墨西哥50萬。

Flickr by World Bank。圖/Flickr by World Bank。

報告針對這六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分別提供了建議。例如,報告建議中國幫助較小的城市增強氣候適應力,並將永續城市當作最近國家宣布的「十四五」計畫的核心。報告也建議印尼,優先恢復和保護紅樹林及沿海泥炭地,既可以減少土地沉降和洪水風險,又可以避免因火災而產生的大量排放和污染。

倫敦政經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所長史登(Lord Nicholas Stern)爵士說:「到2030年,全球城市人口將增加近10億人,而10年內會有數兆美元將投資於城市基礎建設,同一時間全球碳排放量必須減少一半才能將升溫幅度保持在1.5˚C內。專注於讓城市小而美、互相連接和乾淨,讓交通、呼吸和工作更容易,並使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現有的城市結構,是實現氣候目標和永續發展的新方法。」

參考資料:WWF(2021年3月17日),Cities can spur significant climate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targeted low-carbon investments

本文轉載自2021.3.23「環境資訊中心」,編譯:姜唯 ;審校:林大利。

關鍵字:國際永續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不買房、只有64件物品,32歲瑞士年輕富翁為何選擇極簡生活?
非洲城市空污竟直逼北京!汙染源到底哪來的?
從交通、遊民、到極端氣候,城市面臨的五大難題有何解方?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相信任何改變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