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他是高速公路局的工程主管、魯凱族的成功模範,三年後,他不後悔回歸寂靜的原鄉,住進僅剩3戶的部落,努力替家鄉翻轉荒村命運。29歲的唐佳豐,嚮往的美好生活,就在老家祖屋林道中。
他生長於屏東霧台鄉海拔1200公尺的阿禮村,這裡是西魯凱族最古老、也最遙遠的「雲端部落」。每當櫻花盛開,粉嫩花朵大片大片地絢麗綻放,堪稱是台灣最美的櫻花群,可惜在旅遊界的存在感並不高。
圖/有「雲端部落」美名的阿禮村。
當年,阿禮村是群聚300人的興盛部落,2009年遇到莫拉克風災襲擊,瞬間人去樓空,因為唯一的聯外道路崩塌,全村在一夜之間倉皇搭乘直昇機逃離。
如今,進村的道路依舊崎嶇難行,屋舍大門緊閉,空有雲霧繚繞的夢幻美景,卻聽不見任何人聲。街道上長滿青苔,讓人更覺淒涼。
風災過後第一個返鄉定居的人,就是唐佳豐。出於一份對土地的感情,他說服妻兒,辭掉穩定的公務員工作,「因為感念這個家,小時候阿公照顧我長大,我對這邊有使命感!」
回鄉,任何事都從零開始,電線要重拉,接水管得走1公里多到最上面的水源處,憑著阿公傳承的記憶修復部落古道。
圖/唐佳豐返鄉重振部落人氣。
不僅如此,還要日日提防有沒有外人潛入,偷走部落裡的寶貴文化遺產。
尤其是阿禮大頭目家屋、漢語戲稱為「阿爸禮握手」的ABARIOSO,從屋外的祖靈柱、百步蛇木雕紋飾,到屋內的古陶壺、獸骨和青銅刀,都被他視為珍寶,慎重地保存養護著。
回到凋敝的深山如何維生?唐佳豐當起地方創生版的「斜槓青年」。主業是養蜂、生產蜂蜜跟花粉、種植金線蓮與愛玉,這部分是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推動的「林下經濟」。副業是擔任部落旅遊解說員,「就是要多元化,什麼都要做一點,」他笑說。
原始森林、雲霧仙境和部落文化,吸引不少登山客及生態學者慕名而來,但都要先預約。唐佳豐並不期待靠著大批遊客,來恢復荒村人氣。而且,對阿禮部落來說,每個月一、兩團就夠了,行程精緻而細膩,才能永續經營。
從實際數字來看,霧台是全屏東人口最少、人口密度也最低的鄉鎮,2019年登記人口只有3292人,是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鄉。像唐佳豐這樣願意返鄉,還能找到創生相關工作留下來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圖/阿禮大頭目的家屋內 珍藏的獸骨與陶壺。
往下走,來到海拔千米左右的神山村,部落生態旅遊和林下經濟正成為留人的重要手段。
2020年11月,全國第一個原住民族地區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於屏東縣霧台鄉正式營運。涵蓋阿禮、神山、大武等部落,眾多「祕境中的祕境」,像是七彩岩壁哈尤溪、雲豹之湯、小鬼湖林道及神山瀑布,加上特別設計的拓荒體驗,交織成令人難忘的特色遊程。
引入部落的經濟活水,不僅有導覽職務,還連帶促進餐飲、民宿、伴手禮等銷售業績,廢耕多年的農地,如今再度種起友善環境的莊稼,幫助改善家庭經濟,即使只做短短的四、五個月,收入就可能就抵過以往出外打工一年。
圖/阿朗壹古道。
「這兩年,返鄉的人變多了,」杜正吉欣慰地說,將旅遊結合地方創生,不僅能把年輕人留下來,旅外遊子也有機會回到原鄉。
主計總處統計,屏東人口連續18年下跌,然而,該縣原住民人口數反倒逆勢成長。截至2020年7月,屏東原住民人數達6萬328人,在5年半裡成長3%。「我看了嚇一跳,增加2000多人,」屏東縣長潘孟安說。
分析箇中原因,首先是長期耕耘部落旅遊產業,同時提升咖啡、紅蔾等經濟作物價值,讓年輕人可以回來,靠自己對土地的認知貢獻所長。其次,縣府投入長照服務,讓年輕人願意回來陪伴部落長者。
沿著199縣道,來到牡丹鄉這條追風太平洋的綠色路徑,四周野薑花季節一到,淡雅的香氣隨風飄散,被譽為全台「最香」的公路。附近「最美原始海岸線」阿朗壹古道,可讓人眺望整個太平洋。
探訪這些美景,有了風趣山青們的帶領,沿途不僅「長知識」,更讓人笑開懷。
圖/走在屏東牡丹鄉的阿朗壹古道,返鄉青年與熱血公僕以旅創帶動地方活力。
40歲的邱以理,既是部落生態旅遊導覽員,也是獵人、歌手兼主持人。把排灣族歷史紋在身上的潘佳昌,發過唱片,還能化身為阿朗壹古道導覽員,平常帶完團就上山採野菜,或是到海邊撿貝類和海藻,烹調無菜單料理販售。
在戶籍人數4882人的牡丹鄉原民村落,多年來已有20多人返鄉,分別從事生態旅遊和林下經濟等工作。
在人煙稀少的原民故鄉,部落生態旅遊和林下經濟開始吸引人口回流,而在一群返鄉青年和熱血公僕的努力下,地方生機慢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