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創故事】

地方創生有妙哏!台東原民部落出現「都蘭國」

地方創生有妙哏!台東原民部落出現「都蘭國」
作者:邱莉燕
攝影:都蘭國提供
日期:2021-01-12

「都蘭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原住民部落的行銷哏。它沒有領土與政府,也沒有國旗和國歌,有的是一群為偏鄉帶來生機的關係人口,給你更多漫遊山海邊境的誘因。除了走馬看花的觀光客,連藝人曹蘭被吸引來此。

「都蘭國」在哪?先搭飛機或火車到台東市,再改乘公車或計程車,要不然就自駕,沿著水色湛藍的台11線,走到146公里處便是目的地,稱這裡是「遠得要命王國」也不為過。

都蘭派出所斜後方的建築,掛著彩繪的「都蘭國入境大廳」招牌,裡頭擺放在地職人的手作工藝品、原住民文創小物,濃濃的部落氣息迎面而來,這裡即是進入都蘭國的窗口。

台東都蘭有山海交會的優美環境。圖/台東都蘭有山海交會的優美環境。

搶當「虛擬國民」,都蘭生活節吸引5000遊客

2020年底跨年的「都蘭生活節」,算是都蘭國對外首秀,最後合計吸引5000人次到場!

主辦單位發行了工本費30元的都蘭國護照,提供地圖及60場活動的節目單,其中7成都能免費參加。只要參與10場活動,就能成為「虛擬國民」,受贈國民禮物,包括免費體驗一次毛球DIY,購買尤加利葉系列商品打八折等。

「它是VIP會員的概念,」都蘭國社會企業籌備處專案經理鄭宜豪解釋,虛擬國民是為都蘭培養地方創生訴求的「關係人口」,鼓勵愈來愈多人認識當地,往後這裡發生什麼事情,這群人就會關心。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都蘭生活節其實源自部落傳統習俗 — 每五年一次的成年命名儀式,號召外地青年返鄉參加獵祭,同時串聯店家共襄盛舉,連帶衍生:國家音樂會、創生對談、地方體驗、封街市集等系列活動。希望成為都蘭國的行銷主軸,發展別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都蘭國發行的護照。圖/都蘭國發行的護照。

有趣的是,近年大力推動部落創生、年方32歲的鄭宜豪,其實並非當地人。

出生台中的他,十多年前到都蘭遊玩,深感「好山好水好文化」。無論是得天獨厚的衝浪環境、糖廠散發的藝術氛圍、或風靡一時的「都蘭國小」書包,都深深打動他。

後來,他擔任原住民歌手舒米恩的經紀人,與米大團隊和都蘭部落共同主辦台灣第一檔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音樂節--「阿米斯音樂節」,從2013年問世後愈發轟動,2019年更曾在兩天內吸引8000多人湧入都蘭。

不久,一個想法迸入他的腦海:「兩天可以來8000多人,如果延長時間到整年,對部落發展豈不是很大幫助?」於是,「都蘭國」便在2020年7月成立,打算以社會企業模式經營。

「都蘭生活節」的活動盛況。圖/「都蘭生活節」的活動盛況。

開發獨特體驗,落實原民部落「自治」理想

專門輔導新創公司的「邸台東」共同創辦人劉誥洋觀察,都蘭主張的延長,不是天天辦音樂節;而是挖掘地方資源,從人物故事、歷史文化、到獨特景觀,轉譯成觀光體驗內容,希望「長期供應」給消費者。

比如,他們請到部落耆老之一、擁有從史前流傳至今樹皮工藝的「巴奈阿公」,開設工作坊教旅人製作阿美族特色的「樹皮包」。同樣有一身好手藝的「秀雪ina」(阿美語對母親與阿姨的稱呼),則傳授DIY手作的毛線球吊飾,並在活動中講述在地故事。

在年輕團隊的腦力激盪下,都蘭國推出許多有意思的特殊遊程。圖/在年輕團隊的腦力激盪下,都蘭國推出許多有意思的特殊遊程。

除了手作體驗,都蘭國還規劃地方小旅行「後山走起」,前身為都蘭生活節的阿度蘭農場體驗遊程,向遊客解釋都蘭國名稱的緣起。

話說2016年,蔡英文總統造訪都蘭,曾承諾將這裡設定為全台第一個「原民自治示範區」。2019年行政院高喊「地方創生元年」,退輔會便將一塊47公頃的土地,以行政委託的方式交給都蘭部落管理。

都蘭國希望藉由地方創生和社會企業的力量,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圖/都蘭國希望藉由地方創生和社會企業的力量,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

部落法人代表、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副總幹事Diway(林一凡)指出,從原民自治區獨立運作的理想,後來便觸發族人把地方品牌取名為「都蘭國」。

這塊地目前一方面復耕為傳統農場、提供體驗遊程,另一方面,因過去租給永豐餘當造林地,種植許多銀合歡跟尤加利樹,以後可用於開洗衣精、洗碗精、手工皂、酒精噴霧等自有品牌商品,為地方創造產業和就業機會,吸引更多青年返鄉。

而且,往後社會企業盈餘都會回歸部落,如支應豐年祭、獵祭等文化儀式,也能協助急難救助、部落學子獎學金等費用。鄭宜豪說,「我們期待用自己賺的錢,做更多部落的事!」

所謂的國家,必須是個政治經濟文化體。而都蘭國更像是地方創生的新型態,一個保存部落文化、串連資源、實踐自治理念的平台。

儘管才剛「開國」,往後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他們最不缺的,就是綿延不絕的創意。

關鍵字:地方觀光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台東有「會走路的樹」?鸞山部落的永續旅遊進行式
在台東挨家挨戶探訪的「宅醫」,替年輕人找回家的路
台東金樽改變了他 江賢二畫筆不停「恨不得可以再活個20年」
台東熱氣球嘉年華十週年:史上最難的一次,卻散發滿滿正能量!
邱莉燕

邱莉燕

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擁有25年新聞採訪深度報導經驗,對人對事時存好奇,觀點新穎有創意,專題〈新大陸人在台灣〉〈中國十二五關鍵報告〉〈面對中國加一〉等作品,多次獲得亞洲出版大獎SOPA財經報導類首獎與兩岸新聞報導獎首獎。〈上海世博〉〈一帶一路〉等專刊躍登銷售排行榜,採訪足跡遍佈大陸20餘省市自治區及亞洲各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