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台東旅行,除了眾人朗朗上口的三仙台、太麻里、水往上流、池上金城武樹等知名打卡點,你聽過「會走路的樹」嗎?
這棵壯闊大樹,不但是武打明星成龍拍電影的尋寶場景、知名歌手王宏恩的創作謬思、還是布農族鸞山部落的精神象徵。象徵祖先與山林共處的智慧,及充滿樂趣的慢活哲學。
請跟著筆者一起爬上山、感受沒有圍牆的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看看進入「後疫情時代」,台灣該如何發展優質的在地旅遊體驗。
圖/從森林博物館山頭望向花東縱谷
台灣這幾年的觀光品質,隨著逐年創高的觀光客人數而每況愈下,當「一條龍」的蜻蜓點水拉車團,以一周環島一圈的速食方式大賺廉價旅遊財時,曾任國會助理、報社記者的布農族前輩阿力曼,卻選擇了不一樣的路,長年背負龐大貸款,只為實踐與土地共存的理念。
在眾多原住民族裡,布農族的傳統領域屬於高海拔山區,常自誇為最能觀察自然變化、體察土地脈動的部族。即便日本時代遷徙至目前海拔較低的區域,但那份與山林親密連結的精神,仍然是布農族人的DNA。
在沒有文字記錄的布農族,這種精神,只能透過身體力行與長老口述代代相傳,阿力曼一直構思,如何重現不用自來水、不接電的傳統文化場域,讓遠道而來的訪客體驗部落生活。
圖/不用自來水的生態廁所
試想,要遊客不吹冷氣、堆柴火吃飯、風味餐還得隨著當季作物或獵物而變,必須面對多大的困難?
終於,這份堅持隨著深度旅遊風吹起,讓森林博物館如倒吃甘蔗般,以預約制的方式,一團又一團地帶領各界人士體驗布農族的傳統。
說到部落文化體驗,大家的刻板印象不外乎:在餐廳吃風味餐、欣賞歌舞、離開時買幾串琉璃珠或小米酒等,似乎成了制式的SOP。
圖/森林博物館的聚落風情
但在森林博物館,你會看到不同的用心。比方硬體設施,他們就地取材,用不規則的樹幹做為建築結構,再以繩結固定、以茅草覆蓋屋頂、或把一段段木頭當成座椅,順應著地勢環境,讓大小不一的房子相互錯落,在山上渾然天成地成為聚落。既符合傳統技法,也反映不同於漢人的建造思維。
至於風味餐,這裡不用瓦斯,一來呈現原汁原味的傳統生活樣貌,二來則希望遊客理解重視山林資源的觀念。若要留下過夜,更得有心理準備體驗「沒有電」的傳統生活。
想欣賞風景?左邊方向望出去,可看到對面中央山脈層巒疊翠;到右邊的高台遠眺,則有大片縱谷風光盡收眼底。
圖/森林博物館的廚房
忽然,一陣煙薰味飄過,說時遲、那時快,長竹片烤山豬肉已在柴火上烤出滋滋作響的油花;肉剛要入口,身後又瀰漫陣陣小米酒香,一人一小杯地淺嚐即止,在嗅覺與味覺的雙重堆疊下,為森林博物館的體驗揭開序幕。
在引導下,人們有說有笑地走向探索森林前的巨石空地。一向幽默的部落族人突然臉色凝重,壓低嗓音、道出布農族對山神的敬畏,以及入山打獵的傳統禁忌,準備祭山神儀式。
當族人用族語帶領眾人請求山神允許進入後,又轉過身來提醒,剛吃完肉,入山不能「放屁」、別「打噴嚏」,否則輕則儀式得重頭來過,重則整段入山或打獵過程都得停止。
圖/森林博物館的聚落風情
當遊客訝異怎麼氣氛變凝重了,族人再拉高分貝提醒:要是真的忍不住打了噴嚏,「那…那就代表,你可能感冒了,記得穿外套啊!」
此話一出,現場的緊張氣氛頓時全消,大家都露出會心一笑,心情從歡樂、認真、緊張、到再度放鬆。屬於布農族的入山禁忌傳統,以後就變成一段親自經歷、而且能夠轉述的有趣故事,烙印在訪客的腦海裡。
當中每個環節的鋪陳,都不是靠制式的強迫灌輸理念,反而在行雲流水的體驗流程中,用一個個幽默又精彩的故事,寓教於樂地傳遞布農族文化,也為訪客留下許多記憶點。
從森林博物館的例子,可看出阿力曼試圖從部落文化中探索特色,並透過五感體驗的包裝,強化旅客的感受和記憶。有時只要多一點堅持和想法,就能更打動人心。
布農族人開玩笑說:「會走路的樹每走一步,人類不知道已經走錯了幾步?」雖是玩笑話,卻蘊含原住民尊重土地與萬物平衡的智慧。
不妨抽個假日空檔,到台東看看這棵會走路的樹,反思台灣的旅遊轉型和文化保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