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出版沒落、書店難以生存的當下,獨立書店要怎麼經營才不會落入「浪漫死」窘境?屏東又有哪些有別以往的扶植方法?
2007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後,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開始著手修復勝利星村,但因經費有限而進度緩慢,園區多數時候仍呈現頹喪。
圖/獨立書店面臨經營困境,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
直到2016年底,縣府向文化部提出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並在2018年拿到4億元的前瞻計畫補助。文化處在短短兩年內,將勝利、崇仁眷村多達69棟的老舊官舍一一修復,並將這片區域定名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
修復速度如此之快,背後靠的是屏東縣文化處長吳明榮。左手一拿到經費,右手便迅速聯絡、包下國內首屈一指的古蹟修復團隊、日夜趕工,「其他縣市都跟我抱怨,害他們這兩年都找不到人做案子,」他笑說。
勝利星村的改頭換面,當然也跟縣長潘孟安對文化的重視程度有關。
過去六年,潘孟安透過一系列「軟硬兼施」手段,提振城市的閱讀風氣,軟體部份有「南國漫讀節」,請來蔣勳、龍應台等名人舉辦藝文講座;硬體部分,則陸續翻新屏東縣總圖跟勝利星村,總圖從去年8月底開館迄今,累計進館突破40萬人次,流通冊數逾36萬冊,「遊覽車一台一台進來,」他笑說。
圖/屏東縣長潘孟安(右)針對文化活動著力甚多。位於屏東勝利星村的小陽。日栽書屋
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施百俊也注意到這股風潮,從2018年中開始,文化活動明顯增加,直到2019年台灣燈會一句「我屏東我驕傲」,更喊出了市民的地方光榮感。
驚人的還有參與度。以屏東市為例,方圓不過4公里、人口僅18萬,就齊聚了四所大學,加上教職員約2萬人,願意參與文化活動的人口密度很高。施百俊舉例,「像是南國漫讀節請來蔣勳老師談紅樓夢,就有7、800人參與,比例上相對台北高很多。」
諸多提倡文化和閱讀的風氣,讓早期縣內只有一間獨立書店的屏東,如今數量激增到12家,其中5家就聚集在勝利星村,被外界譽為全台最大的獨立書店聚落。
特別的是,原先潮州的金石堂預計要在去年中關店,可是在作家龍應台和縣府極力聲援下,不但存活下來,甚至逆勢而為,之後又在屏東市區開出第二家分店。
種種跡象都證明,屏東現在已非刻板印象的「文化沙漠」。
圖/勝利星村的獨立書店「永勝五號」,作家張曉風曾長居於此。
然而,縱使屏東逐漸成為地方的閱讀綠洲,但整體書市和實體書店的經營,挑戰仍在。
根據國家圖書館去年公布的《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指出2019年全年新書出版量跌破3.7萬種,比先前下跌近6%,數量創下18年來新低。連文青客群最常造訪的誠品書店,也在2020年收掉10間店。
出版量下降外,還有疫情的衝擊,讓獨立書店的生計雪上加霜。最終壓力在去年11月引爆,多家獨立書店串聯,一起在11月11日的「雙十一」購物慶典關店一天,抵制長期以來各大網路平台的售書折扣,成為當時熱門新聞。
圖/繫本屋的店主徐孝晴(立者)和太太彭巧如一家。
位在勝利星村的七木人文空間書房、繫本屋、永勝五號,都參加了關店活動,南國青鳥則表達精神支持,唯獨小陽。日栽書屋沒加入。
獨立書店集體歇業的抗議,背後帶出整個出版產業面臨平台削價競爭的生存危機。但外界的質疑聲浪未見止息,許多意見都認為,書店本身就是瀕臨淘汰的夕陽產業,還有網友嘲諷:「沒有書店也沒差啊!」
2017年10月進駐勝利星村,和先生徐孝晴共同開設繫本屋的彭巧如表示,若當成零售業來看,書店的確要靠自己求生存,因為這是門生意。然而,因背後產業鏈代表的是人類傳承的「知識」,絕非幾塊錢就能簡單量化的東西。
「比如民俗宗教文化,當信仰人數減少、消失,你可以說是市場機制的結果,但若以文化角度來看,消失就沒了!沒人傳承、沒有紀錄,這正是我們沒辦法單純用零售業角度看自己的原因。」彭巧如如此認為。
未加入集體歇業的小陽。日栽書屋店主蔡依芸,對這整件事則有自己的看法,「外界並非藝文圈的人,不會了解抗議背後的主題,貿然關店一天只會嚇到大眾,而且獨立書店的選書和momo大不同,重疊性不高,再加上,不會買書的人,就算打五折也不會買啊!」
儘管現實愈來愈骨感,但願意投入作夢的人,還是不少。
圖/七木人文空間書房以保育為主題布置。圖中為店主 屏東縣議員李世斌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統計,2013-2020年,全台共有超過240家實體書店成立。位於勝利星村這五間獨立書店,除最早開設的小陽。日栽,另外四家都是這幾年間陸續開立。
「獨立書店是閱讀在典範轉移中的一股逆流,」施百俊剖析,書是一種「舊媒體」,現在人手一機的「新媒體」時代到來,從上游的出版業界、到終端的書店,所受衝擊不小,因此政府的支持相當重要。
❝「書是內容的火車頭,沒有IP(智慧財產權),後面的動畫、漫畫、電影或遊戲,整串都沒有!」❞
不補助會如何?「世界上沒有國家放棄這塊,我們沒辦法想像,那是多麼粗鄙、又沒有根的社會跟國家!」施百俊強調。
為支持獨立書店,這幾年來,中央跟地方政府都出了不少力。
圖/數位媒體充斥的年代,還是有人願光顧實體書店。
以屏東縣為例,縣府針對勝利星村的獨立書店,提供減免路段的權利金,也主動安排多場活動、講座,並委由獨立書店承辦,希望藉此為他們帶來參訪人潮。
中央的文化部,也早在2013年實施「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輔助要點」,迄今累積補助分佈21縣市的116家書店及相關團體(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支援金額超過1.2億元。被補助的書店裡頭,至今仍有104家持續營運,延續比例有將近9成。
不過,單靠政府補助,還不足以讓書店存活,「只靠補助開書店,是相當危險的,」繫本屋店主徐孝晴提醒。
圖/南國青鳥店長薛羽彤。
他很明白,在這年代開書店的人不能自憐自艾,「坦白說,開店就是想賺錢,我是商人;而不是文化人,期待這裡做為知識場域,也希望店可以生存,並讓自己的生活過好一點。」
可是,想拿到文化部補助,不是那麼容易。
徐孝晴曾在公務機關上班,自許相當清楚公家處理程序,但開店之初,仍未成功申請到文化部補助,「為什麼當時有些連鎖書店反而能申請到?」他相當不解。
再加上,補助後續的報銷、控管相當嚴格,往往需要多次電話溝通、確認能否核銷。南國青鳥店長薛羽彤是拿到補助的店家之一,仍坦言結案過程對他們來說,並不容易。
圖/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施百俊強調,現在的書店經營不能拘泥過去的形式,單靠賣書難以生存。
如何走出活路?歸納誠品、蔦屋等大型連鎖書店,結合餐飲、文具和商品販售的經營型式,複合式的經營形態,應是明確方向。
「書店要變成社區文化的凝聚點,」施百俊認為,當新時代到來,書店本身必須有媒體的角色,傳達理念,像是法國的沙龍,書只是變現手段,「把書本想做是一張門票,讓讀者來看戲、看一場表演,或許是一條出路。」
他以南國漫讀節為例,來聽蔣勳談《歲月,莫不靜好》的就快800人,旁邊的書攤一天就賣掉十本以上,「獨立書店一天賣10本都很困難,但做一檔活動就能抵過一個月銷量,」為什麼讀者要買書?「這是『體驗經濟』的形式,像是到美術館,就會想買些伴手禮或紀念品。」
圖/掛在青鳥書店的標語。
落成半年的屏東總圖,也看到這種現象。
原先誠品在大廳設有三個月的臨時攤位,文化處副處長李昀芳說,「他們原本想說不會賺錢,誰會在圖書館買書?走進去看就好了啊!」沒想到,銷售狀況出乎意料的好,讓誠品決定再展延一年。
在國境之南打造超越都會區的獨立書店聚落,聽起來像在作夢,但這個夢不但充滿溫度,也吸引了一堆人響應,企圖挑戰不可能。
書店不死,只是仍須進化。期盼獨立書店能在這波媒體寒冬,如同梅花一樣勇敢綻放。
★屏東勝利星村
歷史:全國最大軍官眷村,境內有69棟房舍,約11公頃
地址:屏東市青島街97號 (青島玖柒)
產業類別:餐飲業、服飾織品、在地特色選物店、表演藝術、文學書坊、風格花藝
代表書店:七木人文空間書房、繫本屋、永勝五號、南國青鳥、小陽。日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