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汙季來了,霾害、紫爆、空氣品質惡化等訊息,又開始佔據媒體版面。
繼2014年和2017年公告16類場所,環保署最近又按照「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之公告場所」修正草案新增5類,包括:200人以上幼兒園、20床以上產後護理機構、收托35人以上托嬰中心、地區型醫院、樓地板面積1000~2000平方公尺的健身中心,都將列入下一波規範場所名單。
一頭俐落短髮、54歲才創業的欣寶智慧環境公司董事長曾婷婷,試圖對「空氣商機」提出全新解法。首先面臨的困難便是,如何打破過往的業界藩籬、改寫市場規則?
圖/新冠疫情提高了大眾對室內空氣品質的警覺意識。
室內空品為何重要?據統計,人們有90%的時間都待在建築內,加上新冠疫情(COVID-19)催化,多數人都在密閉空間遭感染,如辦公室、機艙、捷運、甚至汽車等,愈來愈多場所必須講究空氣的乾淨和流通。
但過去談到室內空品,常見作法不外乎開空調、添購空氣清淨機或除濕機,進階選擇是裝偵測儀器,偵測甲醛、PM2.5、TVOC(揮發性有機物)跟等有害物質,或以全熱交換機提高換氣率。雖然方便,卻常造成悶塞、二氧化碳濃度飆升、高濕度滋生細菌等副作用。
上述窘境,其實相當普遍。
如前陣子,曾婷婷幫一家國營企業診斷,對方原以為辦公室有PM2.5問題,現場實測才發現是VOCs跟濕度超標,原因來自內部實驗室和收藏品的逸散,而非戶外髒空氣導致,只要增加室內換氣和除濕機就能改善。
另一棟常有員工感冒的金融機構,她研究了好一陣子發現,毛病出在大樓進氣孔直接面對餐館抽風機,又沒排出廁所穢氣,管理員只裝了一堆冷氣跟空氣清新機,而且溫度設定得超低,「在這樣的環境,怎麼會不生病?」
還有,跟空氣有關的專業領域不僅分散、更缺乏互動。曾婷婷比喻:「做設備的不懂施工,做施工的又不懂設計,」而建築的地理方位、周遭環境、使用人數和方式,小至養寵物、是否有佛堂等,都會產生影響。
對此,欣寶研發出一套「GiA智慧空氣系統」,可偵測12種空氣污染源,提供客製化的改善方案,還能讓不同設備彼此溝通,藉由智慧管理系統和實測數據來對症下藥。
最先拿來實驗的,就是自家空間。
來到鄰近高鐵桃園站的欣寶辦公室,不僅所有通風管線和設備都外露,這些年也做出許多調整,如改變管路方向、加裝導流風扇、隨人數增加而更新設備等。每當客戶造訪,這邊就是最好的示範場域。「你看,這管線以前的施工思維就錯了,空氣根本不會到那,必須在裡面加裝閥門,」曾婷婷指著天花板一處說。
圖/欣寶主張以智慧管理系統來串連不同設備,自動化地改善空氣品質。(圖片提供:欣寶)
她強調,改善空氣不僅能提升使用者的健康、替建物保值、還能幫助節能減碳。以欣寶快20人的兩層樓辦公室為例,每年電費僅約4萬,比許多商家跟住戶還便宜,「因為我們夏天室內可控制在25度,不用開冷氣!」
老實說,人生上半場看似順遂的曾婷婷,也是拐了個彎才走到這。
曾旅居日本12年的她,擁有橫濱國立大學化工系、北科大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亮眼學歷,還在太子建設服務多年、位居高職,一副女強人架勢,是不折不扣的人生勝利組。
沒想到剛過知天命歲數,脖子突然長出硬塊,檢查後發現是甲狀腺癌第三期,經過兩年治療才逐漸痊癒,原有人生規劃也跟著改變。
大病初癒後,曾婷婷決定接下來要做有意義的事。於是離開老東家,在2017年把退休金拿來創業,沒幾個月資金就燒光,靠著多年累積的人脈,加上到處「傳教」的熱情,才讓公司一路支撐到現在,她也在去年獲得經濟部女性科技創業優勝。
從昔日安穩的大企業高層,變成跌跌撞撞的新創公司老闆,第一年尤其辛苦,當時建商以為欣寶在賣機器、設計師聽不懂她們在做什麼、還有人嫌智慧系統太貴,不少案子都功敗垂成。一方面要教育大眾,還得對建商和物業管理公司解釋,「空氣是可以被管理的,背後要有個專家系統!」她總不厭其煩地說。
不久,曾婷婷改變策略,讓欣寶加入大廠協作體系,2019年跟宏碁合作的「濁水溪揚塵改善計畫」便是成功案例。一次幫雲林的22所小學、230間教室裝設新風換氣系統,改善當地因東北季風造成的揚塵問題,廣受好評。
2020年受到疫情刺激,坊間出現許多標榜防疫的健康商品、甚至有所謂的「防疫宅」,欣寶業績不僅大增8成,明年更打算大舉進軍日本市場,可謂後勢看漲。
坐在辦公室侃侃而談這些年峰迴路轉的人生際遇,背後那兩幅字畫「生生、自在」,清楚描繪了這位率真大姊頭如今的心境。
圖/曾婷婷(左二)和年輕的欣寶工作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