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比起上述主流政見,他還提過徵收「離岸罰款附加費(offshoring penalty surtax)」,雖然在台灣很少被討論,其後續影響卻頗值得關注。
2016年以來,川普不斷高呼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口號,讓他獲得大量選民支持,期待透過重塑「美國製造」、調整企業稅賦、提高貿易壁壘等手法,讓美國重回昔日的製造業龍頭地位,並吸引世界各項重大投資都往自家靠攏。
圖/川普多項政策皆為吸引產業回流及投資而來。
事實上,這項作法的影響相當廣泛,單看Wal-Mart、NIKE每季財報的境外投資及海外生產報告,加上不少國際企業前仆後繼地赴美投資,就不難窺見上述政策帶來的衝擊。
拜登的盤算則是,未來美國公司若在海外製成產品、運回本土販售,將被課徵28%的公司稅,並額外附加10%的懲罰稅。那些將電話服務中心(call centers)設於海外的公司,同樣適用。希望藉此抑制美國企業在不同國家之間轉移收入和稅收減免的能力。
簡單講,一旦離岸懲罰稅上路,首當其衝的便是5家最大海外製造商:Apple、NIKE、Cisco、Wal-Mart、IBM!
為攻佔海外市場、獲取他國原料、降低營運成本等目的,20世紀以來,大企業普遍將製造基地外移或外包至其他國家,從日本、台灣、東南亞到中國大陸,都先後成為美商的海外生產重鎮。不只美國如此,歐洲、日本、甚至台灣企業,後來也遵循這套作法。
看到企業的佈局動向,早在1988年,Constantinos Markides和Norman Berg兩位教授就曾投書《哈佛商業評論》,發表〈離岸製造是個壞生意(Manufacturing Offshore Is Bad Business)〉一文,批評離岸製造將傷害企業長期競爭力,造成產業「空洞化」。與其一味降低成本,不如專注提高品質和創新,都些這是海外廉價勞動力辦不到的。
當時,許多美國企業都汲汲營營地前往海外,但同一時間,卻有不少日本企業反過來搶灘美國,如富士通、日立、三菱、NEC、東芝等,而且幾乎每家車商都在美國設置組裝廠。
兩位教授警告,當愈來愈多企業離開本土,隨著工作機會大量流失、貿易赤字惡化,將為社會帶來許多不滿情緒,迫使政府介入、干預企業運作,還可能激起國際上的保護主義。
如今看來,這番預言幾乎都成真了。
不過,從1980年進行到2020年,世界局勢跟科技發展已經有所不同。
圖/隨著科技加速智慧製造,產業回流方式愈趨多元。
在AIoT、5G、工業4.0等新科技帶動下,現在各品牌可以在更接近銷售市場的區域建廠,從客製化的小量生產、到遠端操控的無人工廠,都不是不可能的奢望了。
尤其今年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很多產業都吃到工廠關閉、物流停擺、供應鏈不穩等苦頭,假使拜登上台後祭出離岸懲罰稅,勢必加速智慧製造和更多科技化應用。
而談到智慧工廠內的機器人,及感應裝置上蒐集到的大量數據,勢必要提到「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這是種分散式的運算架構,讓企業應用程式接近邊緣資料來源,加速數據分析、洞察、並改善回應時間。
圖/拜登上台後的產業政策怎麼走?全世界都在看。
隨著5G網路的普及,加速雲到端的資料處理,還可能將大量運算需求移到邊緣,帶來更多商業利益。這項技術不只傳統製造業迫切需要,從金融行為、家電使用、到汽車的移動數據處理,都可受惠邊緣運算。
寫到這,你對拜登的離岸懲罰稅有興趣了嗎?